楚莊王納諫復陳 晉景公出師救鄭
茲在周定王初年,尚未進入孔子的時代。此時名義上中原霸主仍是晉國(吃晉文公剩下的老本),而楚莊王已經到過中原“問鼎”。
本回說了兩件事。主要是陳靈公指使孔寧、儀行父暗殺諫臣泄冶,后被三人共有的姘頭夏姬之子夏徵舒所弒。楚莊王借機滅國而還國。其次是楚晉對鄭國歸附的爭奪。
泄治之死
大夫泄冶入諫,孔儀二人急避。陳靈公也抽身欲起,但被泄冶拉住,不得已聽了一番教訓。這至少表明以下兩點之一:泄冶在當時的陳國是實權人物;泄冶的勸諫主張具有倫理上的合法性,且此種倫理仍為時代主流,以至于荒淫無度的國君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尊重。
靈公與孔、儀二人決定殺掉泄冶,卻無法公開定罪(連栽贓都做不出來),不得已只能采取暗殺。同時靈公也不能親自出面,表面上要裝作不知情。陳靈公在國內的地位的確很弱。國人作了《株林》一詩諷刺靈公,馮夢龍說是在泄冶死后,也可能是之前。
據《左轉》及《孔子家語》,孔子對泄冶之死有點評。左轉僅引用了詩經中的“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孔子家語更進一步說了一個子貢問仁的故事。但后者對比泄冶與比干之死,頗有點不像夫子一貫的風范(孔子家語應是戰國甚至更晚時期的作品)。說比干的死是可能是有用的,泄冶的死必須是白死,所以只是“捐”不算“仁”。夫子的理由為比干是紂王的親叔叔外加當朝丞相,泄冶不過是個普通的大夫。
夏徵舒弒君
此事有兩個部分。首先是弒君事件本身,其次是陳靈公死后的發展。
夏徵舒成年后,能夠順利嗣繼父親的司馬一職,按馮夢龍的說法,是陳靈公為了討好夏姬。此說應屬確然。從后面的事情看,夏徵舒自身并無智謀,在國內百姓和官僚中也都缺乏根基。所以弒君來得魯莽,也不服眾——連殺陳侯這個荒淫無度的昏君都不服眾,可見其權力根基之差。
靈公死后的敘述,馮夢龍與《史記·陳杞世家》不一致,而與《左傳·宣公十一年》近似。馮夢龍說夏徵舒擁立了世子午為陳侯,然后讓陳侯出使晉國結好;司馬遷說夏徵舒自立為君;左丘明未明言,只說夏徵舒被楚莊王誅殺時“陳侯(世子午)在晉”。
楚莊王縣陳又復陳
借口大義討伐另一諸侯,實則擴大自己的“國際地位”,這在春秋時代是常見的套路。楚莊王雖是來自南方的后起之秀,把這一套用起來也絲毫不陌生。不過有點心急的是,幫助陳國車裂了逆臣夏徵舒,直接把陳國版圖納入自己名下,即所謂“縣陳”。滅國的行為,在春秋時期是罕見的。那時候的諸侯,既要實際的霸主權力,也要“協助周天子安定天下”的名譽(臉面)。陳國實力雖弱,但在國際政治上來說,是虞舜后裔,也屬于周初分封的大國之一,不能說滅就滅。申叔時能夠入諫莊王成功,也是莊王意識到了這個形勢。
春秋時期的霸主,類似于今天的美國。會采取各種手段與別國發生戰爭、參與別國的政權更替,并且在建立國際權力優勢的時候還要塑造自身的道德楷模形象。往好的方面說,就是對別國基本沒有領土要求。
楚晉之爭下節再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