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真是奇特,經常有僧侶預言出未來之事。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生七歲,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時宰相也?!?/p>
這預言絲毫不差,大名鼎鼎的于謙日后果真成為大明王朝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救時宰相。
倘若不是于謙,彼時的明朝可能直接重蹈北宋滅亡之覆轍。
于謙年少17歲,寫下傳之后世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詩是他一生品格和事功的真實寫照。
“舉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時年,于謙才23歲
“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
"顧佐為都御史,待寮屬甚嚴,獨下謙,以為才勝己也。"
于謙初入仕途,便表現非凡。
"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
“在官九年,遷左侍郎,食二品俸?!?/p>
"初,三楊在政府,雅重謙。謙所奏,朝上夕報可,皆三楊主持。"
明初三位內閣名臣 "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亦十分雅重于謙, 可見于謙的為人。
“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p>
于謙有名的詩句《入京》:"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說的便是如此,為官清廉,剛正不阿,進京不帶禮物,因此得罪了當權太監王振。
“三楊已前卒,太監王振方用事”, “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下法司論死,系獄三月?!?/p>
“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周、晉諸王亦言之,乃復命謙巡撫?!?/p>
可見于謙為官深得民心。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于謙長期在兵部的歷練,也奠定日后的軍事指揮才能。
“明年(1449)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俘虜,大明王朝迎來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于謙此時如何應驗當初那位僧侶的預言的,是如何成為救時宰相的, 又是如何拯救明帝國于危亡的?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