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的心靈(心理)一塵不染,心靈(心理)需要及時拂拭、釋放、疏導,否則就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青少年中出現心理問題的女孩居多,這固然與女孩天生心理較男孩脆弱,也與家長,尤其是母親的素質、教育、引導有關。
哪些行為與錯誤引導方式會導致女孩出現心理問題呢?
沉迷于手機。手機不僅是娛樂工具,更是學習工具。但沉迷手機的女孩,把手機的消極性——“精神鴉片”作用放大到了極致。長時間玩手機對身體傷害是全方位的,特別是對大腦(思維)。我見到有些女孩子在手機上打字——左右開弓、輕車熟路。那飛快的速度與享受神情讓我驚訝,“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不知道她們在手機上投入了多少時間。
長時間熬夜。沉迷手機需要時間保障,網絡上無所不有,不管愛好什么,都能找喜歡的那道菜。這一道道菜像是放了鴉片殼,讓孩子欲罷不能。父母監管不到位,或是監管不力,小孩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這些孩子不熬到凌晨幾點,不能入睡。
沉迷于手機的孩子,會出現“兩不想動”(思維與身體不想動)、興趣與交際狹隘、漠不關心其他事物、做事精力不集中等特點。原因很簡單,手機里的游戲、娛樂等內容幾乎占據了她們的大腦。
小孩與樹苗一樣,要在定型(思維與性格)前及時正確引導教育。有了開始,可能會出現重復,重復久了,就形成了習慣,形成了習慣,就難以改正。還是拿手機舉例,第一次發現小孩熬夜看手機時,就要嚴厲批評,該動手時還需動手。這個時段嚴厲有幾個好處:一是小孩還未完全沉迷;二是小孩會察言觀色——一次不嚴,下次照舊;三是小孩還存有畏懼心理。
孩子都愛玩手機,家長都知也知道玩手機的危害性,有些孩子很快就能改正,有些越陷越深,歸根結底,與家長的引導有關。
父母,尤其是母親的素質、性格、理念、引導方式對孩子沉迷手機、產生心理疾病有很大的關系。父母素質高,有積極的愛好,渾身充滿正能量,女孩一般不會沉迷手機,也不會產生心理疾病;父母,尤其是母親,素質不高,沒有積極愛好,性格偏執、心胸狹隘、強勢、報復心強,只思人之過,女兒不會好到哪去。有其母必有其女,這句話不無道理。自制力弱的女孩有個特點,母親身上的某些優點很難學到,缺點不但會繼承,還會無限放大。
被過度溺愛的女孩,把其從母親那里學來的思維、行為方式廣泛用于其他事情,比如學習、戀愛,其結果注定是要失敗或受挫。原因很簡單,這些場所不再是家里,內容不再是享受,對象不再是其母親。又因為在家里大人是百依百順,沒有預見性地輸入受挫心理灌輸與培養,出現心理問題是遲早的事。
女孩出現心理問題,除了遺傳因素外,與母親的教育理念與引導方式有關。有些女性很強勢,按照常理,強勢的女人應該能教育好女兒??蛇@些女性把強勢用錯了對象——丈夫在她們面前就像老鼠見了貓——隨著時代發展有些老鼠見了貓也不怕。丈夫要是在言語、行為上冒犯于她們,她們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像痛打落水狗一樣,窮追猛打。
這些女性對待女兒的態度完全相反,像是全世界只有她們才能生出女兒一樣??v容、溺愛,完全把女兒當成廢物一樣培養,使孩子眼不能看,手不能動,腦不能轉。即使這些小孩已接近成年,早到該鍛煉自理能力的年齡。
孩子若是因其在學習上過于刻苦,家長力所能及幫點小忙,沖杯牛奶、咖啡表示關心,給小孩送點溫暖,也未有什么不當;若是小孩下晚自習到家里,書不讀書,作業不做,一直在玩手機,還不停地指示大人做這做那,這些女性要么叫男的做,要么自己去拿,這些行為實為不當;孩子輟學在家,吃,吃好的,玩手機,更自由,晚上玩,白天睡。到第二天近十二點鐘,其母親還要停下手里的活去家里給她送早餐。這種情況下,孩子怎么愿意到學校去讀書——讀書要吃苦,在家卻能享福。這樣的母親,價值取向明顯出了差錯——鼓勵懶惰。
心理出現疾病,是思維出問題的結果。思維出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在孩子思維尚未定型、正需要大人正確引導的時候,有些女性不懂教育,不懂又要裝懂,爭著搶著去引導。她們聽不進,辨不明男人的正確意見與方法。因為其本身素質不高、為人處世存在很大缺陷,給孩子灌輸錯誤的思想,對小孩的思維、行為造成很大的消極影響。
心理出現疾病的女孩,臨床表現有很多方面。表現于思維方面是總覺得心理不平衡,別人不應該對她這樣,因而對別人只是埋怨、仇恨,甚至想報復。她們把從母親對其父親的那一套,在與之交往的對象上“以不變應萬變”重新演練,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原因就不再重復(文章上面已指出)。
心理出現疾病的女孩,往往很自卑。她們全靠提高音量、采取霸道方式與別人交往。自信的人需要有前提,往往是會的事情很多;一樣不會的孩子,過度依賴大人的孩子,永遠不可能自信。
種什么因,結什么果,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有些結果看似偶然,其實必然。忽略了必要的教育訓練過程,結果注定是惡。
對于大人來講,孩子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從長遠來講,身心健康更為重要,因為這更是影響孩子終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