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余飯后,在工作之余,八卦最多的貌似是誰誰家的如何如何,感慨最多的好像是自己家的哪哪不易!為什么我們聽到看到經歷到的,都是些不和諧,難道我們的家庭有問題?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聽完老師的拆書講解,懷著一種憧憬,點燈夜讀。慢慢沉浸于自己的家庭氛圍之中,在我的家庭里,傾訴要思前想后,一直在被動的傾聽,同時又渴望著被傾聽到。這應該是在我的家庭中最讓我無法釋懷的事情,對,就是溝通!
溝通上的矛盾,或許是源于彼此的性格差異,或許是源于溝通方式的不一致,或者都有吧!和諧家庭成員之間無所不談,可以隨意的傾吐表露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卻不能毫無掩飾的流露,我想我的家庭出了問題!
我的長輩無法跨越年齡的界限,無法認同男女平等的觀念,一家之主的權威讓人覺得很不自然。彼此的關愛大多表現在倒倒垃圾、準備三餐、或是一起游玩的時光,而不是體現在自由的交談和用心的傾聽中。這種家庭氛圍有時候真的讓人抓狂!
我的家庭有三代人,我既作為女兒,又作為母親,卻感覺自我價值如此微弱。薩提亞說,家庭系統的演變是基于家庭中最為基本的結構:父母。我的婆婆強勢,不論對錯,認準的事情誰說也不聽,兒女的建議認為是對她的教育。記得有一次聊天,我還沒說完,婆婆就說你說的不對,然后打岔說自己的想法,我前后說了三遍,我說媽媽,你聽見我剛才說的什么了嗎?她說沒有!這樣的溝通持續了五年,前幾年我大多是在聽,婆婆說我脾氣好,卻深感這樣的溝通太壓抑,極度渴望認同!這兩年因為教育孩子的觀念不統一,多次和婆婆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不管怎么說,她就是不相信我的教育理念,最近婆婆聽到一個育兒節目,就跟我說教育孩子應該如何如何,我只想說這節目中的觀念和我的觀念難道不是如出一轍嗎?我在書中學到的認為好的教育方法,和婆婆分享,她總會覺得我在教育她,也始終堅持自己的辦法最有效,可是她自己從書上或者網絡上學的東西,就非常認同!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和婆婆溝通了,就問她,為什么別人說的你都聽不進去,她自己也笑笑說,我脾氣倔,誰也別說我,我也用不著別人教育,就是得聽我的!在我和婆婆的溝通中,因為性格不同,方法不宜,每次都是以我妥協而告終,我的低自尊不斷充斥在溝通的氛圍中!
薩提亞在本書中告訴我們:“因為你總能學到新的東西,所以你的生活總是可以改變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變化和成長的過程,我知道,人老了想要變化可能會有點難,也可能會需要更多時間,所以當我理解老人,不糾結如何去改變對方的時候,轉念對自身價值感的調節時,或許生活呈現給我的不再是否定的心態!
書中介紹了擁有自信時的精神狀態“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慰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跟上他人變化的步伐,可以增進彼此間的了解,找到新的聯系紐帶,發展新的樂趣。盡管有時發現的可能是讓人痛苦的,但那仍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也需要被呈現出來!
跟隨拆書,我的思緒也隨之展開,從意識到自己的家庭出了問題,慢慢發現了被忽視的自我價值,當我尊重和接受了屬于自己的一切,便為自己的自尊播下了種子,為了能使自己盡可能的健康快樂,我們應該多做運動,不斷學習,善待自己,解決問題,時刻明白生活的意義!
或許我和婆婆的溝通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礙,我突然理解到,其實婆婆同樣是在溝通中極力尋求認同,婆婆的口頭禪是“我跟你說個事,你信不信?”當然你如果不信,她會說到你信為止!我和婆婆溝通的最大問題,想必是我們在對同一件事情爭奪認同感,爭奪的結果必然是低自尊,低價值。
這是篇沒有經過構思的文章,隨感而出。中間部分感覺自己在不斷的發牢騷,求關注,但跟隨著書中的闡述,竟意想不到的解決了多年的困惑,自我價值感油然而生。此時,我想送一句話給自己和婆婆:“我就是我,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