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5)自知

? ? ? ? 自知,就是能了解與分析自己的價值、情感與抱負。

? ? ? ? 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也就意味著他的抱負取向,行動目標取向,同時也決定了他的情感取向。

? ? ?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是謂大同。(《禮記》)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儒者的最高價值追求。

? ?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佛陀普渡眾生的悲憫情懷,也是佛家的價值追求。

? ? ? 一個人有了自己的價值定位,就會投入情感,付諸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對自我清晰、深刻的認知,才是一人最大的動力源泉。而且這動力不是一般的常規(guī)動力,而是核動力。

? ? ? 很多時候,我們會問孩子,你長了準備做什么?你喜歡做什么?得到的回答常常是“不知道”,不只是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回答“不知道”的也不罕見。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情感無所寄托,行動沒有方向。怎么會動力呢?

? ? ? 新《課標》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就連不少教育者本人都視為“虛的”、“空? 的”,甚至有視其為“政治口號”者。斯悲也夫。孰不知,一個人連自己為什么要活著都弄不明白,怎么會有活著的興趣,怎么會有奮斗的動力呢?

? ? ? ? 岳母刺字,奠定了岳飛一生的價取向,也決定了岳飛的人生走向。宋江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改變了梁山的價值取向,也改變了梁山好漢們的命運。

? ? ? ? 網(wǎng)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記者采訪一個在山坡放羊的少年, 記者:“你放羊做什么?” 放羊娃:“掙錢。” 記者:“掙錢做什么 放羊娃:“娶媳婦兒。” 記者:“娶媳婦兒做什么?” 放羊娃:“生娃娃。” 記者:“生娃娃做什么?” 放羊娃:“放羊。”

? ? ? ? 我無意嘲笑放羊的孩子。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價值的認識是伴隨終生,是不斷發(fā)現(xiàn)、發(fā)展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隨著年齡的增加,環(huán)境的變化,閱歷的沉淀,人對自己的分析與認識也會不斷變化,甚至得到升華。一般來說,這些變化是一脈相承的。魯迅棄醫(yī)從文、班超投筆從戎,改變了職業(yè)卻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

? ? ? ? 由此可見,正確引導孩子認知自己,不但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也會為孩子的人生指明正確的方向。

? ? ? ? 有了“愿意做什么?希望什么?喜歡做什么?”這樣的認識,才會有“怎么才能做?現(xiàn)現(xiàn)在怎么做?”這樣的行為。

? ? ? ?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 ? ? ? ?

? ? ?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