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有些意外的是,今年雙十一,火起來的不光是剁手,還有地鐵丟書這么個活動。
先是女神赫敏在倫敦地鐵藏了100本書,整個英國瘋狂了,搞出了個“books?on?the?underground”。當時我把活動甩到了盆友圈里,評論很火熱,有說在中國這個根本行不通,原因五花八門什么地鐵那么擠,什么中國沒人愛看書都在摳手機,什么早被保潔大媽清掃了或者是被大爺大媽揣回家。
接下來就是一個廣州小伙在地鐵丟9本書,似乎是之前評論的現實版。放在地鐵上的9本書,要么被人當成占座的,要么是被扔到了地上,要么就是有人翻翻之后又放回原處,最后9本書還是原樣回到了小伙的手里。小伙最后說,我實在不想因此得出廣州人不愛閱讀的結論。
緊接著便是新世相“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丟書大作戰”的活動,邀請了各路明星和網紅參與,在微信微博上炸開了鍋,很多人要參與活動,10000本書瞬間被申請一空。
從倫敦到新世相的這一系列丟書活動,引起了軒然大波。我所在的幾個讀書群,都紛紛表示要在當地舉辦這樣的活動,似乎通過這就能喚起人們的閱讀熱情。
很久以前,就看到過各種關于外國人在地鐵,飛機,公交車,咖啡廳等地都看書的報道,而國內人全都是清一色的低頭玩手機。還有類似讀書報告,中國人每年人均讀書4.5本,遠遠低于其他國家。說實話,我不知道這個報告是怎樣得出的,至少沒有人調查過我。一直以來,在各種調查數據中,我都屬于拖后腿的,唯獨讀書這個,能夠往上拉拉指標,卻被忽略不計。
地鐵上低頭看手機的人就一定只是在聊天扯淡嗎?現在已經不是那個紙質書當道的年代了,電子書早已風靡。手機,pad上有微信讀書,掌閱,ireader等等閱讀類app,更有kindle這樣的看書神器,沒有必要揣一本磚頭一樣厚的書在身上,為了證明自己是個愛書之人,在擁擠的沒有立足之地的地鐵公交上炫耀一番。每次打開微信讀書,都會掃一眼排名,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在微信閱讀上一周花的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所以,當你看到低頭看手機的人,不要武斷的認為,他在不務正業,也許他是在閱讀。
為什么地鐵上的書沒有人拿走?因為就是不感興趣呀!你平時是怎樣選擇要讀的書的?大部分人列讀書清單都有自己的方法,要么依據暢銷榜,要么按自己的專業挑選,要么根據自己興趣,要么看大咖推薦。如果有人硬塞一本完全不在你興趣范圍內的書讓你看,你會乖乖的去看嗎?地鐵上丟的書,都是很隨機的,不會像亞馬遜,京東,當當那樣,依據大數據摸準你的脈搏,精準的推斷你的喜好。如果我在地鐵上,恰巧手邊是喜歡的書,肯定會拿來欣然閱讀。如果是不喜歡的,那么我為什么要撿起來?單單只是為了參加個活動,并傳遞出去?
看書的地方那么多,為何要在地鐵上?中國人口之眾,不需過多贅言。比不上國外的公共交通,基本每人都能混個位置坐,別說看書,想干什么都可以。在中國的地鐵上,能擠上車都要依靠十八般武藝,好不容易上了車,人擠人,落腳的空間都沒有。如此惡劣的環境,怎能容得讀書這樣優雅的事情?為何不在一個愜意的午后,一邊曬著太陽一邊閱讀?為何不慵懶的躺在床上,伴著昏黃的臺燈讀一本小說?為何不在安靜的圖書館,低頭鉆研厚厚的專業書籍?為何不在椰子樹下,黃金海岸上,靠在沙灘椅上欣賞美麗的文字?讀書是一個私人化的事情,我讀書,是因為我愛書,不是因為要去作秀,不需要昭告天下。我要的是一個安靜美好的閱讀感受,而不愿在擁擠的地鐵上去和作者進行對話。
10000人撿到書,就能讓10000人愛上閱讀?無論是赫敏亦或是新世相,搞地鐵丟書的活動,基本都有一個愿望就是,推廣閱讀,讓人們愛上看書。單單通過參加活動,就能讓人成為書蟲嗎?能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里面打破是新生。一個不喜歡看書的人,堆一萬本書在他面前,恐怕也不會看上一眼。說中國人讀書少,也有道理,身邊喜歡看書的人的確是少數。但是,該怎樣調動大家閱讀的積極性,是需要全社會去認真思考的一個話題。單單靠一個沒有經過怎么深思熟慮策劃出來的活動,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
地鐵丟書?別鬧了!與其想著丟出本什么書,在哪兒能夠撿到書,怎么再去策劃一場類似的活動,不如看看手邊塵封已久的書冊,或者馬上淘寶京東,選擇一本真正喜歡的書來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