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情節,比如皇帝為了表彰某些官員的特殊功績,除了賜予官職、金銀以外,有些還會特別提到冊封他的母親或者夫人為誥命夫人,有些甚至破格冊封,比如這個官員為三品官,卻冊封他的夫人為二品詔命夫人,受到冊封的人則感激涕零,立馬跪伏在地,以謝天恩。
那什么是誥命夫人?為什么皇帝會把封賞誥命夫人當成是一個重要的獎勵呢?
中國古代長期以來是一個等級社會,對于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人來說,男性地位優于女性,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可以通常自身努力改變自己的身份,比如說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明朝,男性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從而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成為“士農工商”中層級最高的人。
但對于男性附庸的女性來說,她們卻沒有這個機會去參加科舉考試,來改變自己的身份,她們只能依靠自己的丈夫、兒子甚至是孫子的官職和貢獻來獲得皇帝的封贈,從而享有政治身份,提升社會地位。
除了社會地位的提升,誥命夫人還可以帶來一系列的禮遇、榮寵,這些榮耀甚至是當時很多男性所不能享有的。
比如明朝時,朝廷對于百姓、官員的衣著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不是你有錢想穿啥就穿啥。誥命夫人冊封后,會被賜予冠服,所謂冠服,包括頭冠、衣服和霞帔,不同等級的誥命婦人所能夠穿戴冠服的形制、質地和顏色也不相同。
獲得誥命夫人,才有資格參加大禮,如每年正旦、冬至命婦到坤寧宮朝賀皇后、皇帝大婚、皇帝、皇后生日、冊立太子等典禮,只有命婦才能入宮朝賀,獲得賜宴、賞賜“鈔、彩幣、表里”等榮幸。而沒有獲得冊封的婦女,即使丈夫有再多權勢、家族如何龐大,都是不能參加的。
這些朝賀看上去只是一種形式,但對于當時的官員及其夫人來說,能參加是一種莫大的榮幸,不能參加則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拿嘉靖年間的首輔夏言來說,他一生為官清廉剛正,卻為了他的再繼妻多次上書乞求誥封,希望皇帝能夠破例,賜予他的再繼妻蘇氏誥命夫人稱號。
其中寫道:“又娶蘇氏,今已三十年,未沾封典,每于兩宮慶賀、中宮親蠶,諸大禮皆不得與。其與臣妾之分亦有未得盡者,惟上幸禮”。
在夏言看來,蘇氏嫁給他三十余年,一直勤勤懇懇,卻不能參加大禮封典,是他個人的一種遺憾,希望嘉靖皇帝能夠破例。
除了生前的榮耀以后,誥命夫人死后也有特殊待遇。命婦死后,會由朝廷負責辦理喪事,并提供一系列的喪葬用品,比如由工部提供冥器棺槨、欽天監幫忙選擇墳地、光祿寺幫助籌辦葬禮等。
冊封誥命對于朝廷和皇帝來說也有積極作用。
上文提到受封誥命能獲得許多的優待,是當時婦女提升社會的渠道,因此不論對于官員和其夫人、母親而言都是非??释@得冊封的,而冊封的權力則掌握在皇帝手里。
明朝冊封的誥命夫人里,除了少部分是特殊封贈外,如官員有特殊功勞、死于忠諫而被表彰、命婦封號的移贈,大部分的命婦都給了有一定品級并考核優秀官員的夫人及其母親。
如朱元璋規定:“凡在京官四品以上試職實授頒給誥命取自上裁,已給誥命者亦須一考滿方許封贈。五品以下官初到任試職一年后,考核堪用者,與實授,仍具奏頒給誥,不堪用者不與。已給誥者,亦須一考方許封贈?!?/p>
官員的母親、夫人雖然可以獲得冊封,“凡文官,應封贈祖父母、父母、妻室者,照依欽定資格… …正、從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贈一品夫人”,但是前提是你要通過考核,而且只有皇帝才能裁定是否能夠授予誥命。這樣,誥命就成了既是對官員的一種鞭策,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恩賜和獎勵。
誥命夫人有其特殊的社會地位和禮遇,再加上其獲得的規則,因此對于婦女來說,選擇一段正確的婚姻尤為重要。雖然受冊封不一定是依靠丈夫,也可能是因兒子或孫子,但通過丈夫受封所需要等待的時間會短一些,因此擇婿非常重要。
在當時的社會體制下,想要通過丈夫獲得冊封,選擇一個有文才的讀書人無疑是一種最佳選擇。讀書人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在達到一定級別和考核后,其夫人就可以獲得誥命,這也是為什么古代岳父喜歡選擇讀書人為婿,甚至直接榜下捉婿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