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事兒多,但是不能忘了讀書筆記啊!沒有太多時間整理,但是這本書挺好的,就先和分享一些書中的摘要吧。
《少有人走的路》,一本頗有名氣的書,適合慢慢讀的書,很耐讀,對心理學有興趣的,或走在自我成長路上的可以好好讀一讀。也是一本經典之作,最早居然1978年就出版了。
關于自律
一、問題和痛苦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遺憾的是,我們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與問題正面搏擊;我們只想遠離問題,卻不想經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
我想,恰恰是我們這種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才早就了我們真正的痛苦,也出現了許多心理疾病。
我們常說,不經歷風雨怎見彩虹?可是這話說在你風平浪靜的生活階段,很輕松,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正在經歷一些風雨,那就很難說出這樣的話了,大概只想一磚頭拍過去。而有意思的是,當你真的走過了這段艱難,看似痛苦的階段,過了一些年頭,回過頭去看,卻又覺得那時的風雨真的是很珍貴的禮物。也只有了這些起起伏伏的經歷,才讓回憶那么豐滿,人生那么精彩。
所以,第一步是從接納開始,認識到一切終將成為過去,關鍵是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我們的外在與我們的內在,存在著某種微妙的呼應。不要否認感受,不要否認痛苦,就是體驗它,經驗它,而后穿越它。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當然,說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從不自律到自律,這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本來應該是在我們上學開始慢慢要去學習完成的,但是往往多數人沒有完成,而一直在他律的狀態下長大,不懂得何為自律,為什么而自律。但事實上,從他律到自律,這是一個我們和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轉變過程,當我們開始自律,也就開始懂得平衡自我和周圍環境。自律不是為了給自己增加束縛,而是為了相對的自由,讓自己在一個環境中舒適的存在。而這和其他人無關,哪怕只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依然自律。
那什么是自由?其實我們內心都渴望自由,但是生活在群體中,我們就必然要放棄一部分自由。而后,升華到一種更為成熟的自由,也才是真正的自由。其實,我們的自由體現在我們自己的選擇上,看待自己的力量上。本質是,任何時候,我們都有選擇的力量和機會,當我們覺得別無選擇時,是因為內心深處的一些害怕和恐懼。
所以,作者說,“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了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
二、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前些年有個詞很相近,叫“延遲滿足”。但是好像多數是誤解或曲解了。
每個人都可以有這種能力,推遲滿足感。但是這不是刻意訓練而來的,其實是到了一個年齡自然會慢慢呈現的能力。可是我們都不小心破壞力孩子的這種能力,因為我們給孩子注入了太多恐懼和匱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該被好好滿足的年齡,家長因為自己內在的恐懼和匱乏,而各種限制孩子,還美其名曰不能養成壞習慣,會被慣壞的等等。可是,孩子是有一個自然發展過程的,太早或太遲的介入,就造成了溺愛或放縱。而這個時機真的要考驗你們的關系,你和孩子的那種心連心的感覺才會告訴你。
根據教育工作者的經驗,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卻缺少這種健康的常態。“先享受,后付費”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其中的原因,醫學界尚無定論,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三、父母的影響
父母本身難以自律,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的愛心至關重要。愛,關乎心靈的健康成長。
讓孩子學會自律,需要時間。遺憾的是,即便孩子明顯需要紀律訓練的時候,父母可能照樣無知無覺,甚至不管不顧。最后,到了危機時刻,孩子的錯誤導致我們惱怒,我們就會把滿腔怒氣發泄出來。
但是,我們這一代及之前的父母,極少有懂得這個的。因為我們自己都未曾得到過,我們只是無意識中延續了自己的父母的模式。要打破模式,就要不斷的把潛意識里未曾一事到的東西去主動認知懂啊,讓它浮現到意識層面。然后慢慢的療愈,去完整,去釋放,去超越。過程也許有些難,但一切從你意識到,有覺知而開始展開。
去花時間了解孩子,不是了解他的行為表現,而是真的能走進他的心靈。而后獲得孩子的信任,這樣才有機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方向。而孩子的言行舉止不是說不管,而是會成為你觀察的點,一個切入點,指路標,告訴我們是否需要調整,這個調整永遠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反思自己。如果孩子小,一定不要吝嗇你的親吻、擁抱、愛撫,愛是一切的基礎和答案所在。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于父母的愛。
自尊自愛的感覺,是自律的基礎。
孩子的力量源泉最初是從父母這里獲得,從父母對自己的愛里獲得。我們對自我很多的認知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和父母的互動中獲得,然后伴隨我們長大,甚至一生。
是啊,影響深遠,所以原生家庭也成了熱詞。但是,不能成為借口!也就是,當我們成年后,就要懂得開始為自己負責,不能總把責任歸于原生家庭什么的。不管有何種影響,都有辦法超越。
所以,自律,推遲滿足感,自尊自愛等等,這些心靈的財富,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則,表里如一。所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斬斷從自己父母那繼承的模式,為自己負責,以身作則,迅速成長,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