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香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名貴香料進行鑒賞和感悟,體會自然的味道,根據一定的規則及方式以文學,詩歌,季節等感受自然的味道,領悟生命輪回的意義。
日本香道文化大約起源于六世紀左右,可從“香木傳來”的故事談起: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三年春,有沉木漂至淡路島,島人不知是沉香,作為柴薪燒于灶臺,芳香四溢,即獻之于朝廷。而香在奈良時代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禮儀,僅于重要法會活動時,燃香供佛,清凈壇場。平安時代,香料彌漫于貴族之間,焚香成了貴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還只限于熏物。用香熏衣,在室內燃香,游玩時佩戴香物,貴族們對香的喜愛,為香道的建立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平臺。熏香的配方也由平安貴族的后人們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將各種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蜂蜜調和凝固,這就是所謂的“煉香”。隨著季節的更替,分為六種熏香:梅花,荷花,侍從,菊花,落葉,黑方。
室町時代,許多權勢者嗜香如命,為了收集各種各樣的名香,借權利之便,得到不少價值非凡的香。聚會時,彼此將搜集的香,一一點燃,并互相評價香的優劣,香道的雛形開始形成。及至江戶時代,眾人結合數種香木,表現古典詩歌,故事以及自然風景為意境的“組香”,“香道具”也越來越精致,此時香道趨于完備。
“組香”這種香道儀式,必須使用兩種以上的香,以文學作品和詩人的情感為基礎,將其體現在香的創作之中。就像“古今香”必須由鶯,蛙,歌三部分組成,所以必須相應地選三種香代表鶯,蛙,歌。將代表鶯蛙歌的香分成五包,首先取其中的任意一份參加試香。聞“古今香”的人,腦海里須反應出《古今集》中的詩歌,為香增添了詩意。
修行者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將自然界中的香木組合起來,而是通過焚香,品香,聞香來刻畫和反映修行者的內心世界,力求實現人與香的對話,進而達到“人香一體”的境界。而香道所追求的清靜,幽寂的境界,則使參與者身心放松。香道的修行過程不僅對香師提出了文化,哲學,社會等方面的相關要求,同時也要求品香人深深領悟香道所蘊含的深厚哲理,因此香道文化在構建日本禮制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不管是在工作學習,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得修行者們彬彬有禮,敦和親睦。
練習香道,光是“聞香”就需要一年,第二年才練香灰造型,第三年進入綜合練習,第四年才給“初傳”證書,領取師范“皆傳”級需要十五年,升到“奧傳”一級則需二十五年至三十年。長期枯燥的練習,能消磨修行者內心的焦躁不安,培養沉穩堅韌的心性,剔除急于求成的錯誤心態。
日本香道向人們展現了獨特的香味,體現了精神層面的陶冶和修煉,同時也彰顯了修行者們對生命的超然態度,香道這種蘊含著積極向上審美觀念的高雅文化,只能通過反復的手作,鼻嗅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