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問,要學習溝通,溝通什么呢?沒有答案。那么“什么是溝通?”沒有答案。
舉個非暴力溝通中盧森堡博士的例子,早晨,他的女兒在照鏡子時說:“我丑得像一只豬”。做人父母的本能反應是:“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看到這句話,你的反映是什么呢?我的反映是父女兩個人說的好像并沒有關系。所以他女兒不高興地看了他一眼,語氣中帶著抱怨的喊了一聲:“爸呀”。那么我會怎么回應呢?
可能我會說:“那你再把自己打扮漂亮一點唄。”也許我還會說:“你怎么會這樣說呢?”。還可能會說:“快點吧!你怎么那么再呼美丑呢。”……總之巴拉巴拉可以說很多。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盧森堡給出的可能性答案是:“看起來,你對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嗎?”
對比上下兩句,發現上面的對話是建議、打斷、責備,下面的是理解她的感受,那么不合時宜的夸贊也會遭到煩感。所以說,溝通是情感的交流,傾聽是內心的感受。
感受詞大約有兩大類,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有:開心、喜悅、感動、精力充沛、高興、自信……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感受有:擔心、害怕、焦慮、著急、灰心、失望、難過、生氣……
說話時語句中準確的使用當下對方的感受,必會增加彼此的理解。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