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為什么很久沒有看你發朋友圈,以前還會經常看你發自己寫的東西,雖然不是什么優秀作品,但看著也有一點意思。我一時回答不上來。的確,我在上了大學之后,發朋友圈的次數越來越少。
初高中流行通用的QQ在大學里很少通行,現在是“我們加個微信吧!”話一說,另一人便能立馬的亮出自己的二維碼來說“來,掃吧!”
拿出手機,“?!钡囊宦暋M瓿?。真是非常便捷的添加方式。
入學初始,我們就在眾多前輩們的話語中凝練出一個道理——到大學多認識些朋友對自己有好處。這沒有錯。于是,我們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對自己有好處的機會,各種聚會,各種活動上,說“我們加個好友吧!”的男生出現不少,這不是說沒有女生會這樣,只是男生更多,更主動。好像早已約定俗成,真沒有人再念那么一串數字,而是直接讓掃碼。
“嗯,好啊,你掃我吧!”亮出二維碼來。接著又是“?!钡囊宦?。
軍訓開始,我們一找到一絲空隙,便趁機加上一兩個好友;班級里便不用說,大家到最后都會一個不差的加齊;在部門便是更有趣了,有的師兄師姐會用過來人神氣的口吻跟你說:“多主動加其他部門的小伙伴,這樣以便于日后開展工作”這也沒錯。所以一有部門之間的聯誼或者開展部門的品牌活動,我們便大膽的加好友。
校園里還流行一句話:主動就有機會。這就更加鼓舞了我們這些單身孩子。因此加好友在特定的情況之下也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話題,一般在活動結束后,幾個哥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總有人會開玩笑的問:“你們今天怎么樣,加了多少美女的QQ?”
“不多,幾個而已”
“幾個?那到底幾個啊?”直到追問出一個準確的數。然后笑了。
我知道,開始問這個問題的這位哥們在今天一定添加了不少女同學的微信。我就比較那個吧,也不能說膽小,但也能這么理解,我加的微信朋友始終是男生多于女生。
半個學期下來,微信好友從原來的幾十人增加到上百人,好友的分布除了最常見的班級同學以外,另外有各個學院和各個組織的,學院里又包含各個專業和班級,組織又分校級和院級的,里面又包含各個部門。如果細分下來,分布涉及幾十種之多也不為怪。在這里,不得不說大學的各個部門都是一個大平臺,它能夠讓你認識各個領域的人。
學校雖然只有這么大,但更多的好友是在參加活動的時候見過一次之后就再也沒有見過,除了當時面對面的交流之后,之后唯一的一次交流就是剛添加好友的時候一遍自我介紹,某某姓名,某某學院,某某專業,某某班級,之后我們就互相成了對方的僵尸好友;有時候會在食堂或者在學校的某條道路上相遇一兩個,如果印象不是特別深刻,這時候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人在哪里見過,很眼熟,但一時又想不起來。便開始在腦海里查找歷史面孔,當確認見過之后,想打個招呼,兩人早已擦肩而過了,然后還會想起之前很多關于這個人的事。
也有很少數好友,我們能時常碰見,住同一棟樓,搭同一臺電梯,見面就會寒暄幾句。我覺得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朋友吧!不素不相識,但也不真正走進我們的心,只是偶爾走進我們的生活,不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卻會時不時給我們帶來溫暖。
“到大學多認識些朋友,對自己有好處”
“多主動添加其他部門的小伙伴,這樣有利于日后開展工作!”
當好友真的多了起來的時候,對于集贊是方便了很多很多。同時對我來說,顧慮也就越來越多,因為我自己是一個不希望被別人輕易看懂的一個人,何況還有那么多我已經不認識他,他卻可能還認識我的人。所以,我變得不再隨意發朋友圈,因為怕被別人議論,怕別人太了解自己,怕自己被莫名的忽略和拒絕……說白了,我只是不想讓很多僅有一面之緣的好友知道我的生活動態。
所以,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不是每次都公開,而是只想讓自己想看見的人看見,也有的只讓自己看到,或者發在空間里。但是,我還是發得越來越少了,比如自己寫的一些東西,曾經喜歡發出來分享,而現在只想發在簡書里與眾多陌生的筆友分享!
所以,我也變得越來越欣賞那些朋友圈經常都能有動態的人。
這也讓我想起在大學里認識的一位女孩,她的朋友圈時不時的會發出一些小視頻,一些聊天截圖,和有趣的生活瑣事。她的每次小視頻會讓我看得云里霧里,搞不清她要表達什么,但我真是覺得很有意思,每一次對我來說都像是驚喜;聊天截圖有和她室友同學的,也有和她家人的,她每次發的聊天截圖,我要看好幾遍,而且我都會看得哈哈大笑,因為在她那簡單的文字里總充滿善意的挑逗的趣味。
她的表現,我想是因為和我自己的反差太大,會讓我為她還能保持一份純真而驚喜不已。如此生活態度,已足以讓我對她愛慕許久許久了!
讀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如果我們有過一面之緣,而且還加了微信好友,但是又很少看到我的動態,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已經不再隨便發朋友圈。還有那位朋友問我的問題,我想我現在也可以回答了:抱歉,朋友,我只是變得不再隨便發朋友圈,因為好友太多,多得甚至有點雜,雜得讓自己感覺少了安全感,我不喜歡這樣。抱歉,朋友。
以此文表白那發得越來越少的朋友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