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九十多年前,朱光潛先生就勸年輕人,不要在潮流中迷失了自己,再忙碌也要找時間靜心,要在靜中尋覓些趣味。
這里所謂的“靜”,是指心境的空靈,并非環境或物的沉寂。
靜也不是閑,許多閑人也無法領略靜的魅力。
這里先生引用了程顥的一句詩: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怎么理解呢,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萬物,會發現無一不具特色,每一物都能帶來樂趣。春夏秋冬四季的勝景,各有各的特色,而美景自然要人去細細品味。
詩人們好像更能領略這種靜,于是引出了幾位詩人的詩,如陶淵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王維的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此刻,在這夜黑風高之時,感受到夜久更闌風漸緊,細細深思,仿佛也領略了點什么,想到了好些人物,就說這經歷人生挫折的蘇軾被貶黃州時(烏臺詩案幾乎要了他的命),寫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世人都說東坡曠達,但想想,這種品質是在經歷多少磨難之后才逐漸形成的,換成別人,早就垮了。
韋莊有句詞寫得好: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本是寫女子的,用在蘇軾身上一點不違和:
自幼許身于崇高理想,哪怕烏臺詩案差點要了命,依然不易赤子心。其實蘇軾后面還有更兇險的遭遇,比如貶到海南,九死一生(環境極其惡劣)。但是,只要朝廷一紙號令,便立馬義無反顧趕往京城。
而他以余力填的這些小詞,著實耐人尋味,令人心曠神怡。
這就是時時刻刻能靜下來的品質。
九十多年之后的世界,年輕人好像更忙了,也更浮躁了,潮流也在不斷變化,想要在百忙之中,找尋一處心靈的凈土,好難呢。
吶,朱光潛先生的這本書《給青年路十二封信》,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