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號,美國拉斯維加斯發生了嚴重的槍擊案,很多人開始做出論斷:美國是個非常不安全的國家,美國應該像中國一樣禁槍。
這個論斷正確么?
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在接受采訪時說:農村孩子越來越難以考上好大學,城市中的孩子從小就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尤其是中產階級家的孩子。
這位高考狀元的論斷引發了網絡熱議,只是這個論斷正確么?
一個人如果無法獲取全面的真相,就只能做出片面的結論,就如“雄雞一交天下白”,如果這位雄雞有思想,估計它會做出論斷:天亮了是因為自己的打鳴。站在真相的角度,我們知道無論雄雞打不打鳴,天總會亮的。然而站在雄雞所掌握的真相面前,它得出這個結論是非常正常的。
就如美國槍支的一些真相:
在過去的五十年,美國的確人均擁有槍支比例越來越高。1968年,美國人口2億,擁有槍支1.1億,現在美國人口3.2億,擁有槍支3.6億。
美國每年被槍殺的人有3萬多人,相當于人口的千分之0.1,低于美國中毒和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而被槍殺的人中有2萬多人是自殺,禁槍對這部分死亡是毫無意義的,一定程度上說,在美國毒藥難得,槍是一部分人有尊嚴告別世界的最佳選擇。
就如高考對于農村考生的一些真相:
借用快手公司的創始人宿華和羅胖的聊天內容:宿華出生在湖南山溝的農村里。宿華說,高考最牛的地方是,沒有難題怪題。一個山村的孩子,只要有起碼的教科書和習題集,只要肯下笨功夫,不需要什么課外班和輔導教材,考取大學是沒問題的。城里的孩子條件好、見識廣,當然也有用,但是這些在高考考場上,恰恰不起決定性作用。
我們要永葆一種意識:即使短時間根據某些真相做出了論斷,也要提示自己這只是暫時的論斷,等到新的真相出來,就有可能把之前的論斷推翻掉,而有了新的論斷。
為什么人們了解的真相總是和真正的真相有差距呢?
1、幼年時代的錯誤觀念植入
我們很多成年時代的認知是來自于幼年時代的觀念植入,小朋友很喜歡問“爸爸,為什么鳥會飛?”“媽媽,火為什么是熱的?”人生有幸的話,你的爸爸媽媽告訴你真相,然而大部分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源于自身認知的障礙,忽悠小孩的時候居多,這樣從小我們就被植入進了錯誤的認知。
有句話說是“眼見為實”,相反的叫“相信即事實”也是成立的,或多或少程度上,我們認為自己那些獨有的認知其實是打著別人認知的烙印。
2、不靠譜的感覺造成的錯誤認知
我們的感覺大部分時候很不靠譜,一方面受到我們自我喜惡的限制,例如我們對于喜歡的人是寬容居多,而對于我們討厭的人則很難看到優點;另一方面我們的感覺會誤導我們,例如我們考試時感覺自己所有的答案都是對的,然而當批改過的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我們才突然明白自己有些題目是做錯的。
3、不靠譜的記憶造成的錯誤認知
我們的記憶大部分是被我們篡改過的,我們更傾向于給別人講述簡單和自己感興趣的事實。
研究記憶的科學家Elizabeth Loftus做過一次實驗:他給一群孩子看了一段15分鐘的電影片段,然后問他們“你們看到一只熊了么?”“你們看到一只小船了么?”這些小孩都說他們記得在電影中看到過,事實上這段電影里根本就沒有這些。
4、不充分的信息造成的錯誤認知
我們認知的質量是依賴于支持這些認知的信息質量,然而這個世界的多面性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所以我們被錯誤信息誤導的時候居多。
例如有些明星的人設反轉,從大眾公認的偶像人設到人設崩塌,都是因為有更多方面的信息加入。
5、那些我們相信的人也有可能是錯的
你也許聽到過無數次一個說法:中國的長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造物質。這是當年的語文課本上寫的,我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然而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從太空返回后也稱,他在太空中沒有看到長城。
為了讓我們的論斷更為正確,我們就要去發現更多的真相,不斷的推翻以往的認知,就如Ray
Dalio在他的《原則》一書中,核心強調的就是一句話:我們必須渴求真相,要渴求到為了換取真相甚至不惜被羞辱的地步。
9?0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