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眨眼間,又是一年肉粽飄香的季節。
兒時的端午,全部的記憶就是那濃濃的舌尖上的味道。
那時,每到端午時節,大街小巷、菜市場,滿滿的都是擺放的粽葉和粽子。淡綠色的粽葉,一沓挨一沓,整整齊齊,干干凈凈;造型各異的粽子,一筐挨一筐,香味淡淡的、幽幽的,沁人心脾。
曾幾何時,才懂得了:一片粽葉,裹入了親情;系上紅繩,裹入了執著與親情、甜蜜與希望,還有那一縷對生活的態度與認真。一枚粽子,裹入了華夏文化,裹入了中華兒女萬家深厚情。
為人之師后的我,每年的端午,總會和學生一起分享粽香,一起分享關于端午的故事與文化,今年的端午,學校為了揚民族精神,承中華傳統,也使各位教職員工在游戲互動中感受節日的快樂,體味美好生活,學校在端午這天發動全校師生進行了一場端午文化的的洗禮。
端午的晚自習上,我班舉行了:端午主題班會。讓孩子們在品濃濃粽香的同時,也帶著他們了解端午節的有關知識。
一、認識端午的來歷:
1.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在每年的夏歷五月五日,相傳是紀念徇節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中國的詩人又將這一天定為詩人節。百姓懷念屈子,倒不是從《楚辭》、《離騷》中讀到了特殊的意味,而是欽佩他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高風亮節,欣賞他勇于犧牲奉獻的無畏品質。民眾只會記住造福蒼生的先驅者,并把樸素的情懷化為自己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至于那些魚肉鄉鄰的惡少,就算在生之年風光發跡,極盡無所不能的奢華,幾十年短暫的塵囂一過,便會失去在人們心中最輕淺的記憶。
端午節的習俗最先在湖南省的汨羅江岸興起,據說人們為了不讓水族侵擾屈老先生的遺體,擂鼓劃舟驅趕惡魚,并用糯米做成的美味食品去飼喂魚蝦,祈求讓他們心中的英靈長此安息,漸漸地,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隨同屈子不羈的桀傲精神傳遍了全國。楚國時期一段回腸蕩氣的故事在人們心中活了兩千多年,相比之下,縱然是帝王將相,“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忘卻都會是黯淡的悲憫。
2.民間紀念端午節還源自于另一個故事,那就是《白蛇傳》中的白娘子為救丈夫許仙,不惜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趕往仙山絕地去盜靈芝草,由此感動神祗,續了一段艱辛曲折的奇緣。
當然神話終歸是神話,表達的也只是人們贊美濃情厚義的善良愿望,不過喝雄黃酒,插艾蒿菖蒲的習俗倒值得考究,國人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消災避難聯系在一起,圖的是過寧靜和美的生活,從一個民俗甚至可以反映出國民的思想境界。
3.一種時尚流傳久了就會夾雜與之無關的內容,后來有人又將端午這一節日補充進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百草皆可入藥”的訛傳又蔚然成風,進山的人們無止境地索取各種不知名的藥草,用來醫治奇形怪狀的頑疾。
這是一種缺乏科學性的愚蠢,盡管始作俑者的出發點未必都是想害人,但在一個民眾相對蒙昧的國度,盲從歷來都是貽害蒼生的罪魁禍手,更何況人間尚有禍國殃民的異端邪說,值得每一個清醒的意識去時刻警惕。
二、了解端午的習俗:
1.龍舟競渡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2.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
3.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
4.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說是可以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
5.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6.游百病??????
三、了解名家筆下的端午
1.汪曾祺筆下的端午節:
? 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里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里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
2.沈從文筆下的端午節:
?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 ? 船只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只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 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于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于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
3.梁實秋筆下的端午節:
? 沿街賣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棗的,有不加棗的,擺在盤子里齊整可愛。? 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4.遲子建筆下的端午節:?
清明過后,天氣越來越暖了,野花開了,草也長高了,這時端午節來了。家家戶戶提前把風干的粽葉泡好,將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開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線捆粽葉的話,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夾餡的,愛吃甜的就夾上紅棗和豆沙,愛吃咸的就夾上一塊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涼水中浸著,這樣放個兩天三天都不會壞。父親那時愛跟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講他投水的那條汨羅江,講人們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為了喂魚,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吃屈原了。我那時一根筋,心想你們憑什么認為魚吃了粽子后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 ?
5.蘇童筆下的端午節:
春天的時候我祖母還坐在后門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裝滿了清水,浸泡著剛從湖邊葦地里劈下的青粽葉,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涼涼的清香味。我走過去把手伸進木盆,挨祖母罵了,她不讓人把碼齊的青粽葉搞亂了。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里,窩成一只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扎上紅紅綠綠的花線。有一只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祖母挎著竹籃走過橫七豎八的村弄,去五里外的白羊湖邊采青粽葉。我跟著她。我們站在湖邊的黃沙地上望著四處可見的葦叢,然后赤腳涉過一片淺水,走進最南面那叢蘆葦里。祖母喜歡這里的粽葉。在長長的秋天里,我在祖母留下的舊粽葉下面出出進進,總能聞到白羊湖邊蘆葦的清香,春天那個祖母的季節就浸潤著這股清香。我料定在每年的端午節,祖母還會將溫暖的手伸向我,在我的脖頸掛上那只用紅線扎緊的“小腳粽”。我掛著這只粽子跨出家門,走過村弄,在白羊湖一帶燕子樣掠過。走過春天走過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會留下永恒的清香。祖母的墳在白羊湖邊。墳上長著一株嬌黃的迎春。沒有青草,青草還沒有長出來。?
6.張恨水筆下的端午節:?
倪洪氏斟了兩杯茶,讓他爺兒倆坐著,把粽子和糯米糕移了過來。計春笑道:“這一早東西都預備好了,多謝干娘費心。天還沒有亮,你先吃兩個粽子罷。”? 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個粽子,將棕箬剝了,用筷子夾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計春面前來,笑道:“恭喜你今天畢業,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總是要吃一個的。這是好口氣,以后你還要高中呢。”計春接了粽子吃著,笑道:“干娘還是這種舊腦筋,以為讀書的人,都是像從前三考一樣,趕考中狀元。我和爹爹早說好了,初中畢業以后,我就去學工……”
四、端午詩詞積累
1.選取學生代表說出有關端午節的詩歌及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師生交流、匯總。
2.選取代表朗誦李清照《端午》、《九歌》、《離騷》部分詩句,師生評價。
3.朗誦《離騷》部分詩句,引起共鳴,師生齊讀,升華情感。
端午,在濃濃的歡樂聲中流逝,孩子們唱起了結束的兒歌“桃兒紅,杏兒黃;五月五,是端陽;粽葉香,裹五糧;剝個粽子沾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在薄涼的空氣中,一縷粽葉的清香飄過,懸掛在教室門楣上的粽子隨風飄蕩,頓時發際、衣袖,甚至我的呼吸都彌漫了粽葉的香氣。
恍然間,似乎回到綠蘿為裙藤蔓為帶的幽古,我不禁想起《山鬼》。這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是楚辭里最為優美靈動的一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祭祀山神的樂歌。恍然看見那個“披石蘭兮帶杜衡”的山林精靈,正在趕赴一場芬芳的愛情,此刻的我,只想執筆于紙,續寫這一世端午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