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的時間又到了,補藥明星人參出現于各類膏方之中,人參特指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那么人參的其他部位就沒用了嗎?其實不然,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渾身都是寶”的人參,除了根其他部分的藥用價值。
人參葉——解酒
《綱目拾遺》說道:“百草本性,大率補者多在根,葉則枝節之余氣,不可以言補也”。的確,大量的補益類中藥都是使用植株的根部,那么地面上的葉子就沒有價值了嗎?
“參葉雖稟參之余氣,究其力,止能行皮毛四肢,性帶表散,與參力遠甚,惟可施于生津潤燥,益肺和肝之用” 。人參本身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而其葉“稟其余氣”,藥力變弱?!毒V目拾遺》指出其“補中帶表,大能生胃津,祛暑氣,降虛火,利四肢頭目;醉后食之,解酲”。醉酒者的表現顯而易見:四肢不用,嘔吐反酸,可見胃氣受損、脾不能主四肢是其重要癥機,而醉酒者往往體表汗出不暢,亦是濕熱留戀之象。人參葉“補中帶表”的作用在此體現,肺與大腸相表里,胃腸有濕熱,則熱蘊肌膚,汗出不暢,故能針對病機,解酒養神。
人參蘆——涌吐
此藥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要莖。《本經逢原》提到:參蘆能耗氣,專入吐劑,涌虛人膈上清飲宜之。江右人稱為竹節參,其治瀉利膿血,崩帶精滑等證,俱無妨礙……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補中寓瀉也。
《本草蒙筌》則記載其發吐痰沫。虛羸老弱,痰壅,難服藜蘆,用此可代。而我們明明記得“十八反”中的“諸參辛芍叛藜蘆”, 而藥力不如人參的參須,可以成為一味取代藜蘆的涌吐藥,補藥瀉用,尤為特殊。
參條、參須——性味與人參不同
《本經逢原》說道:參須,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亦能獲效,以其性專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證,每致增劇,以其味苦降泄也。參須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細支根,然而其味甘、苦、性平,歸肺、胃經。相比之下,人參的味微苦、性微溫,歸肺、脾、心、腎經。
雖然同屬一株植物,人參偏補,參須則偏瀉,而苦味瀉燥軟堅,甘能補益和中的“常規”藥性理論略有違背,為何?張山雷在《本草正義》中寫道:參須……其為參之余體,力量薄弱,初不待言……若其末尾,則如絲如發,幾于氣味俱無,何能呈效?……若陰虛火升,肝膽之陽上熾,用此潛陽降火,尤為相宜。參須藥性偏于下行降泄,難道是一種“物極必反”陰陽轉化的具體表現?
人參子——發痘行漿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人參子,如腰子式,生青熟紅,如小黃豆大。凡痘不能起發分標行漿者,藥內加參子,后日無癢塌之患。俗話說“諸花皆升,諸子皆降”,而人參子卻可宣發肌表而發痘,又與“諸子皆降”的通常情況不同,可見人參系列藥材的特殊性。
人參花——芳香開竅
《中藥志》:用紅糖制后,泡茶次,有興奮作用。古代醫籍對其的記載較少,或許是過度關注人參本身的價值,而中醫外科中使用的“參花痔瘡散”實則與人參花無關,而是由劉寄奴,荊芥,蟬蛻,五倍子,苦參,紅花,澤瀉組成,而實際用到參花的方劑可能是參花狐臭散——由密陀僧、寒水石、梅片等組成,在此方劑中,參花起到了芳香開竅的作用。
可見,除了作為重要的補藥之外,人參植株的其他部分發揮了補益之外的諸多重要作用,而功用遠多于補益,可見中醫藥的確是巨大的寶庫。
關于中醫師承
金華佗旗下中醫師承項目獲得廣東省中醫藥局復函支持,目前與廣東省中醫院合作,擁有400名以上主任級中醫師。中醫師承為所有學員提供終身線上學習服務,獨創“線上視頻+線下理論/實踐+跟師”的學習模式,嚴格把控各個環節的教育質量,打造科學合理、適應時代的中醫師承教育體系。
證書作用
(1)取得師承出師證后,實習一年,憑此證可以考助理醫師。
(2)獲得助理醫師證后可執業開方,在注冊的執業地點可取得相應的處方權。
(3)在取得《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證書》后,在醫療機構中從事傳統醫學醫療工作滿5年,可以申請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
報名條件
(1)年齡不限,具有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
(2)無抑郁癥,無犯罪記錄;
(3)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況,須完成四年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