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作品,愛的選擇?
《世界是心的倒影》雪漠著
佛家的真理有很多種名字,有的時候它叫“善”,有的時候它叫“美”,有的時候它叫“愛”。不過,它不一定是一般意義上的善、美、愛,而且它總是伴隨著“大”字出現(xiàn),比如大善、大美、大愛。嚴格說來,這個“大”字不是一種對立的概念,而是對某種境界的描述,它類似于《道德經(jīng)》中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等等,象征萬事萬物大到某種程度之后,就沒有了一切局限與外相。這種大,類似于宇宙之無垠。
有的話語體系,還賦予了佛家真理另外一個名字——道。但它同樣不是一般的道,而是最究竟的道,是一種本有智慧的光明。這種光明,也叫真心。真心與我們平時所說的“真心實意”不太一樣。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呢?前者是一種遠離一切妄想的清明狀態(tài),而后者僅僅是不作假而已。不作假,說明你心里還有真與假的對立,但是在真心的世界里,是不存在任何對立與分別的。從真正意義上來說,你所堅持的,僅僅是此刻的真,而此刻的真,又會飛快變成下一秒的假,因為萬事萬物都在變化。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這一秒你覺得自己很孤單,不愛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愛,但是下一秒突然有人打電話給你,問候你的近況,還說了很多自己的心里話。這時候,你可能就會把上一秒的負面情緒全都忘掉,又覺得自己是愛和被愛著的。所以說,言語也罷,情緒也罷,都是無常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永恒,因此不會存在究竟的真,也沒有究竟的假。或者說,究竟的真只有“變化”,相應的,究竟的假就是“恒常”。
不作假不能讓你找到真心,因為你對真假的執(zhí)著正好讓自己遠離了真心。真心是遠離一切概念與邏輯,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你執(zhí)著于任何概念與邏輯——包括執(zhí)著于我對真心的所有表述——都會讓自己遠離真正的真心,也就是佛家常說的“空性”。一定要明白,它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被發(fā)明的,而是被發(fā)現(xiàn)的,所以你沒法想到它,只能見到它。
見到空性,就是“悟道”,也叫“見道”,這是一個怎么樣的過程呢?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朋友給了你他家的鑰匙,你按照地址找到他家,開門,按下門口的電燈開關(guān),漆黑的屋子立刻一片光明,與此同時,你清楚地看到了他家的“真實面目”。此前已有許多人多角度、多形式地向你描述過它,比如左邊墻角放了三張椅子,墻紙是淡黃色的,窗簾是田園風格的,等等,但是你的腦海中始終無法形成一種確實而具體的印象。所以開燈的剎那,你的心里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哦,原來如此。”這就是見到空性,也是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
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時,你就明白了萬事萬物運作的規(guī)律。當你將這時的明白滲透到生命的基因當中,它就會隨時隨地發(fā)揮作用,讓你自然破除很多執(zhí)著與煩惱。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如果見過雪漠,就不會被一個也留著大胡子的冒名頂替者所蒙騙,就算不用理性去分析,你也肯定知道他口中句句都是謊言。同樣道理,你一旦明白了眼前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總是在變化,也就不會執(zhí)著于某種恒常的假象,或者強求某個不可能永恒的東西變得永恒。不去強求,自然少了很多煩惱。不過,這種明白不是字面上的“明白”。你就算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一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很可能會忘記我說過的所有道理。
所以,知識不等于智慧,它影響不了你的生命。要讓自己的生命真正地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就要真正地感受這個道理,見到這個答案,你不能去依賴酒精、香煙或者電視劇。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的效果不會永恒,還很有可能會傷害你的身體。如果你依靠它們來麻醉煩惱、釋放壓力,一旦它們失去效力,煩惱和壓力就會重新回到你疲倦的身心,把你折騰得痛苦不已。那么,為什么你寧可依靠酒精、香煙甚至大麻、海洛因,也不愿意期待進而迎接一場智慧的覺醒呢?
覺醒的智慧就像你生命中本有的靈光,它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你的生命。你無需刻意提醒自己,也自然會發(fā)現(xiàn)世界上既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沒有與你作對的人,一切都是你鍛煉心靈的道具,一切經(jīng)歷都在豐富著你的生命體驗,使你變得更加博大,更加快樂。你的心里再也沒有欲求不滿,也沒有憤憤不平,自然活得自在逍遙。從此,你的舉手投足無不在詮釋大善、大美的真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佛法的真實體現(xiàn)。你再也不會問我什么是大美,大美有多美?因為你的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大美。你再也不會問我大善有多善,它為什么區(qū)別于小善?因為你的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大善。你再也不會問我什么是大愛,大愛有多愛?因為你的心中已經(jīng)充滿了大愛。你毫無疑惑,也沒有一絲一毫的彷徨失措,因為你不想猜度,不用計較,也自然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有個學生曾經(jīng)問我,什么是妙觀察智?我總是在觀察別人,從中分析他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背后的動機,這是不是妙觀察智?我告訴她,這只是一種聰明。聰明人懂得分析,懂得判斷,但是未必能夠真正地洞察。因為,真正的洞察不是聰明,而是智慧的妙用。比如說,走在野外的時候,身上一濕,你就知道可能下雨了,要打傘,這中間有思考的過程嗎?沒有,它更多的是一種直感。又比如,你從心底里愛你的媽媽,這種愛甚至超過了你對自己的愛,那么你還用去看《如何與母親相處》這類書籍,才能確保自己不做任何傷害母親的事情嗎?不用,因為你希望她能幸福快樂,甚至不忍心讓她擔心失望,又怎么會做出傷害她的事情?所以說,不要把聰明當成智慧,也不要把機心當成智慧。
要想知道什么是佛家所說的妙觀察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就要好好訓練自己的心靈,讓它慢慢擁有一種專注,擁有一種寧靜,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鍛煉出一種如如不動的境界。這個時候,你不用思維,也會知道什么是佛家所說的三身五智。此前的所有描述,都相當于指月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智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