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們學習了《懷念母親》這篇課文,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體會季羨林先生對母親的感情,我向大家推薦了季先生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
我在她(母親)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F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欢@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或許能夠觸摸到季先生郁結在心中的深沉濃烈的情感——愛日苦短,“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應該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大的憾事了吧。
文章中,季先生用了大量的筆墨回憶了童年時吃的東西。是啊,對于一個不到六歲、每天用高粱餅子(“紅的”)充饑的孩子來說,對于食物的印象當然要更加深刻難忘。以至于,記憶中的母親竟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季羨林《回憶母親》)
我常試著站在季先生的角度上去體會這份感情:母親,只是一團殘存在記憶中的影像,只是一種彌漫在心頭的哀傷凄惻的情愫,時時把我包裹在其中;當我想努力走進她,看清她的面容,感受她的溫暖時,等待我的只有落空——橫亙在我們中間是無法拭去的時間的迷霧,我和母親只能佇立站在生、死的兩岸,深情遙望。
“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這該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呀。
讀著季先生的文章,我自然地想起了另一位文學家對母親的記述。這位文學家的名字叫歸有光。
歸有光的母親名叫周桂,是昆山吳家橋人,十六歲嫁到歸家,二十六歲去世——那時歸有光年僅七歲。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歸有光的母親)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先妣事略》)
小小的歸有光穿著孝服,站在人群中,懵懵懂懂地隨著大人一起行禮,一起落淚,望著棺木中母親的遺體,心里卻以為她是像往日一樣疲倦地睡著了,只要一覺醒來,就依舊能夠用溫暖的手臂將自己抱在懷中。
家人請來畫工繪制母親的遺像,眉眼照著歸有光的樣子來畫,嘴部與下頜照著歸有光大姐的樣子畫,因為在母親所生的六個孩子中,他們姊弟是與母親長得最像的。這是一種“榮耀”。我想,歸有光一定無數次地對著鏡子端詳自己的面容,想從鏡中追憶起母親生前的一顰一笑。
歸有光心中“母親”的形象,是在長輩的瑣碎零散的講述中逐漸構筑起來的——
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曝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
在階下曝曬的一排排炭屑團——是不是歸有光能回憶起的僅有的與母親有關的場景呢?
歸有光將近二十歲的時候,他又寫了一篇《項脊軒志》,記述自己的母親(和其他逝去的親人)。這篇文章是值得我們好好品味、背誦下來的。
項脊軒,是歸家夾在一排南房中的一間小屋子,俗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币驗槭前倌昀衔荩瑝m泥滲漏,雨水下注,已經不堪住人了。歸有光稍做修葺(qì),又借書滿架,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使項脊軒漸成一處雅致宜居的住所。
接著歸有光筆鋒一轉,寫道: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家有老嫗(yù),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嫗又曰:“汝姊(zǐ)在吾懷,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意思是說,我住在這項脊軒,固然因為這環境的雅致而欣喜,但,也喚起了許多值得悲傷的事情。 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經住在這間屋里,是我祖母的婢女,我母親生前待她很好。這間房子的西邊與內室相連,所以我母親常常到這里來。老婆婆常常對我說:“你看,這個地方,就是你母親站過的地方。當年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就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是不是冷???要不要吃東西呀?’”——話還沒有聽完,我就痛哭起來,老婆婆也和我一起流下了眼淚。
同學們,不知道你們都了這段話又怎樣的感受。有一位叫林紓的大學者說,歸有光所記述的老婆婆的話,是極瑣碎的,是很不值緊要的,但所有失去母親的人讀了,都會落下淚來?!笆滥擞袩o母之人,天乎,痛哉!”
古人說:“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水泉草木,咸足悲焉?!薄斈撤N情感在我們心中郁積得久了,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足以讓我們獲得一種“感動”,產生一種要說些什么的沖動。古人把這叫做“感興”。感興,是物對于心的叩擊,本來平靜的內心,忽然被激起層層漣漪;感興,也是心對于物的應答,許多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情感忽然就被灌注在了這平凡的東西上,使它具有了一種不平凡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有過這樣的體驗嗎?某一件物品、某一個場景,某一句話語,忽然間喚醒了你的記憶——讓你想起了銘刻在記憶深處的故事,讓你感受到了物是人非的時間流逝,讓你心中燃起了一種傾述的愿望——孩子,那是詩神在叩擊你的心靈之門,那是詩意在你內心中的踴躍發動。拿起你的筆,記錄下你心中的話語,那會是你人生中的重要財富。
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珍惜眼前每一天,珍惜你眼前的每一個人,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情感。不要等你們長大后,也來寫一篇《賦得永久的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