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是忌憚失敗的,這從諸多替代稱謂上便可見一斑:成王敗寇、玉石俱焚、不成功便成仁 ·······不一而足,所以,我們經常關注和討論的是 “冠軍” 以及由冠軍衍生出來的人生遭際或者瑣碎命題。于是,“失敗” 成為我們文化中積淀數千年不忍啟齒的話題,并將之等同于敗筆、顏面無存。
在里約奧運會上,我國400米自由泳選手、衛冕冠軍孫楊以微弱優勢不敵澳大利亞選手霍頓,摘得銀牌,孫楊摘得銀牌后情緒失控大哭,令人痛心,有熱心的網友還專門統計了一下,得出結論:這是他八年來哭的第14回。
比賽結束后,就有言論大肆指責孫楊是因為自我膨脹了、上各種綜藝節目以至于沒辦法贏得金牌,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坐在電腦前只剩下呵呵了,上綜藝等于膨脹等于失金?這是什么邏輯?莫須有嗎?孫楊不是圣人,他和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同樣有眼淚有歡笑,之前把他奉為繼劉翔之后又一體壇 “神話” 然而 “飛人”也有 “折翼”的時候,憑什么孫楊就得頂著被罵娘的壓力一次次的給你們拿冠軍看呢?
假如今天孫楊拿到400米自由泳的冠軍,可以想象頭條新聞會把他吹的有多高,然而,捧得有辣么高,掉下來卻不一定接得住。
我沒有做過運動員,自然不輕易揣測孫楊的感受,然而14次流淚說明了什么?僅僅是因為沒拿冠軍么?恐怕沒那么簡單。
我們在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喜歡刨根問底、刨個稀爛。眾所周知,中國在體制化方面大大超越發達國家,社會結構決定著奧運會是一個展示國家形象的舞臺,任何個人價值必須服從于集體,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一種全民動員的戰爭,當你把一個體育盛會看成戰場,那么戰場無彩排,他們背負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期望,更是國家和人民下的軍令狀。
進入20世紀的國家,早之前就說過體育改革,成效如何?國家一個勁的在喊著 “為國爭光” 、人民一個勁的喊著 “為國爭光” 、運動員一個勁的喊著 “為國爭光” ,而一旦沒有出現預期的狀況便個個痛哭流涕、臉上無光。
從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的董炯跪哭,到本屆女排首場失利、男籃慘敗,孫楊落淚、易思玲痛哭,似乎中國隊的首戰總是缺少一些運氣,而運動員的痛哭,遺恨自身的同時也在挑動著國人脆弱的神經,大喜大悲之后我們都思考一下:國家培養的運動員到底是什么樣的?
斗膽在這兒說一句:所謂的職業體育聯盟,不過是國家政策推動下的一個變種,離真正的職業體育還差著孫悟空的一個筋斗 —— 十萬八千里。
特別欣賞網球巨星納達爾說的一句話:沒有人對冠軍不狂熱,但我告訴自己,我要的只是打出最好的網球,至于他所帶來的冠軍,那是上天的恩賜。
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國家,缺乏的就是一種真正的競技精神,一種體育以體育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的精神。
(NO.2)
通過孫楊失利,看網友留言其實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進入小康社會,智慧的國人經濟上早已騰飛,然而,不少國人戴著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的榮譽帽子卻總和自己的形象格格不入,誠然,社會是在進步,然而嘴上津津樂道的 “運動愛好者” 們卻似乎對實踐這種事并無多大興趣,以至于往往只能看到勝利或者失敗,卻未曾體驗過訓練于運動員的艱辛。
我不再去評判這類人,畢竟他們無藥可救 ?。(呵呵,狠狠的裝個比)
當然,令我欣喜的是吃瓜群眾們多數選擇安慰的態度去看待孫楊的失利,為孫楊送去掌聲,并且紛紛表示盡力就好,不要有太多壓力,畢竟人無完人,也無常勝將軍,吼吼,這么友好的態度讓我不禁高歌泰戈爾那句名言: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引用魯迅先生曾說的一句話: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最后來一個經典的議論文呼吁式結尾:年輕的人兒啊,擦干淚水,用笑迎接、享受生命賦予你的這一切吧,過去的終將過去,未來的才是明天!(呵呵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