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孩子們回到家里,那可謂是“神獸出籠”。他們吃自己喜歡吃的零食,玩自己愛玩的玩具,看自己喜歡看的電影。哈哈,他們認為終于有了自己的自由王國,不再受老師的安排。
此時,父母擔負起到寶媽或者寶爸的責任了。從早到晚,從飲食起居到安全意識,開始樣樣把關,處處盯著。
有時還得關心一下老師安排的假期作業,看看孩子是否每天都寫一寫。暑假可以玩耍得開心快樂。老師布置的作業也要每天一點點跟上,不然到開學時,就不好交差了。更何況老師辛辛苦苦教的那些知識,全部拋到腦后,還給了老師。
孩子在家要勞逸結合,需要安排一些家務給他做做,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能對父母保持感恩心,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現在處于疫情期間,孩子的飲食健康不容忽視。還是盡量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最主要的是自己親自做的是真材實料,也比較干凈衛生,吃得心安理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在給孩子看的課外書或者電影視頻里,需要看清楚是否是正能量,帶有正知正見,或者是善書。善書和德育故事,可以給孩子們的心靈種上善良的種子,將來就可以起善念、發善心、行善行、得善果。
孩子偶爾犯點小錯怎么處理呢?比如洗碗時不小心把碗打破了,是大發雷霆,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是溫柔以待,看他優點,長善救失。對于犯的小錯再慢慢教育,啟發孩子的羞恥心。當孩子自己都發現自己不好意思再犯錯時,相信改過就開始了。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們只需要慢慢啟發,對孩子的成長抱著足夠的耐心,那朵美麗的花兒便會在不經意間悄悄綻放。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相信老師在學校已經用心用情地教給孩子們很多規矩,比如用餐時長幼有序早已埋在了孩子的心里。
我們身為父母,從小沒有經過這樣的教育,加上平時在家力行得也比較少。所以孩子回家后一開始對老師教的規矩,在他們的腦海中很清晰明朗。他們最初的生活習慣都是按照老師教的去行動。因為習慣成自然。
此時的我們,需要做就是觀察孩子,盡量去配合孩子的想法與行為。畢竟我們每天有工作和生活上的忙碌,不像孩子們每天只是在學習的道路上。當不打擾孩子,不給孩強加自己的想法,才能讓孩子每天心里的思路與老師教的同步。
我們要相信孩子一定有自己的未來,不再擔心與束縛孩子的心性。不再像以前一樣,認為我是父母我說了算。那樣只會讓孩子的心里感受到迷茫與無助,因為當父母的意見與老師不一致時,不知該聽老師的還是父母的。
當左右為難不斷形成慣性,就會為孩子將來的篤行埋下禍根,容易遇到“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時,養成猶豫不決的習慣,最終難以下定決心,去為心里的想法而做出相應的行為。
假如有的孩子比較聰明,跳出了這個痛苦的圈子,難免就會變成“偽君子”。那結果就是成了兩面人,在老師面前就按老師的高要求高標準,回到家里就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在學校一套生活學習習慣,在家里又是另外一套。將來的人生就難免演變成表里不一,表面一個樣,心里又是另外一個想法或看法。或者容易養成見風使舵、見異思遷的習氣,難得自己的主見。
與孩子在一起,我們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我們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需要給他做好榜樣,讓他們看到家里也是到處整潔美觀。我們以身作則,就是給孩子們帶來潛移默化的身教和境教。
假期與孩子共舞,同時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是否按部就班,還是規規矩矩、隨心所欲。陪伴孩子既有歡樂,又可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