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開始兼職,工作收銀
整天一個人憋在家真的太久了,擔心自己一直這樣下去壓力太大,如果有點事可以做,能夠接觸更多人,或許會好一些,盡管收入少的可憐,但這份收入還是完全能解決我的吃飯問題。
找工作時,心情非常急切,而且想的比較少,考慮的很不周全,但當時為了得到這份工作,就很輕易的向老板做出了一些承諾,包括工作到4月15日左右,期間會請一次到兩次3至4天的假。我最初做出承諾時沒有太在意,覺得短期兼職不用過于斤斤計較,就這樣,開始了兼職工作。
第一件未考慮到的事出現,大學室友邀請我于3月11日至13日去南京,當接到這個消息時,我就有些猶豫,顧慮請假的問題,不管過程怎樣,最后我還是答應了,請假之前我本身有些惴惴不安,因為自己都覺得這個要求有些無理。然而,與老板的對話,我還是被shock到了,發現老板竟如此看中承諾!我那天所說的話與最初找工作時出現了嚴重分歧,而我渾然不知,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當時我就受到了老板的質問,在那種緊張的氛圍下,我竟無言以對。那天,我意識到自己對待承諾的隨意態度,僅此而已,我并未接著進行更加深刻的思考,那一次我錯過自身提高的一個機會。
因為一些原因,我計劃于3月25至26日去北京,因此又要請假,今天我向老板表達請假意向,他隨口問了我一句“做到什么時候?”我也很隨意的回答道“這個月底吧”。沒想到這句話一出,我整個人都尷尬了,老板接下來嚴肅的回了一句“你現在跟你最初的承諾完全不符啊”。那一刻我覺得整個空氣都凝結了,瞬間語塞。之后,老板很認真而嚴肅的跟我談了一下,他說的其中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我的一些朋友是阿里的員工,他們會事先考慮清楚自己的底線,然后做出承諾,一旦做出承諾,他們都會兌現。“從他那,我意識到承諾與信任的重要性:認真的對待自己所作出的每一個承諾,并且履行承諾,唯有如此,才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
通過這件事,受益良多,對自己進行如下深刻反思:
1)不要輕易承諾,一旦承諾必做到
今后但凡做出一個諾言,都要特別警惕,事先考慮有可能阻礙承諾實現的情形,只要做出承諾就必須履行。隨著事情發展,總會出現一些最初未考慮到的情況,這時最容易以此為借口不去履行諾言,總會說“哎呀,當時我沒考慮到這個情況,真的很對不起,我沒辦法去做了......"仔細想想,生命中這種時刻真的太多太多了,更重要的是,我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在打破承諾,或許是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這已然成為一件完全不會引起注意的事了。當注重承諾的人出現糾正自己時,盡管可能會覺得無地自容,覺得難堪,但那都不重要,充滿感恩的心去面對吧。
因各種理由不履行承諾時,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利己主義!如果履行諾言肯定對自己不利或者自己不舒服,而我們總不情愿做對自己不利的事。 就拿我的例子來說,為了去南京而請假的行為其實就是打破自己最初對老板的承諾,我如果為了履行諾言而選擇不去,自己就會很不舒服(因為本身是很想去),最終我為了讓自己開心選擇了違背諾言,而且還為自己開脫說“我當初沒想到會安排這次出行,考慮不周,真的很抱歉啦”,換個角度想,對方誰在乎你有沒有考慮清楚啊,人家之所以選擇你,只是因為你當時的承諾而已,很顯然一旦我違背諾言,對方也對我不再信任。
思考:能否用“perspective taking(心理學)理論——人考慮問題習慣性先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對方出發“來解釋不履行承諾的行為。【參見印象筆記思維導圖:【李叫獸】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因此,不管怎樣的意外情況出現,不管最初考慮多么不周,不管履行諾言對自己多么不利,都應該選擇履行諾言吧!此刻的痛苦,會倒逼我們下次慎重承諾!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得到他人的信任。
2)承諾之前充分考量,承諾切忌模棱兩可
通過這次經歷,我發現自己猶豫不決,邏輯混亂,做決定從不會干脆利落。原因在于我自己看不透事情的本質,抓不住問題的關鍵。
剛開始面試時,老板問問題非常犀利,他很直接,他的目的也很明確,他需要答案。起初,我的回答非常含糊不清與模棱兩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面試前我沒有認真考慮過那些問題(也可以說沒去想),當老板問時我本身是沒有答案的,這件事讓我細思極恐的地方在于我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就應該不知道”,說白了,如果我對自己“正在做什么、想要什么”都渾然不知,不是無知又是什么呢?因此,這就是問題的起因,問題的關鍵:我不了解自己,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總是在用”可能“、”或許”等不確定的詞說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做事總是失敗”——因為從源頭上沒有真正搞清做事的原因以及做事的意義,總是含含糊糊的開始,那沒有結果也在情理之中了。
4月19日補充:
我是3月1日找兼職,當時剛離開家,正處于非常低落的階段,當時自己真的不知該何去何從,我怎么都想不通,一方面各種不甘心,一方面又因各種顧慮沒有勇氣挑戰自己,看似在得過且過,其實內心很煎熬,每天都很難,當時我內心還是傾向于調劑,也在收集調劑信息,就在這種狀態下我逼自己去做份兼職,讓自己走出去,也就出現了那天面試時的場景,當然,當時自己還是過于隨意,什么都不確定,既然當時決定調劑,我就應該收集全部信息,不能說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之后去南京這件事絕對是我做錯了,我的確因這件事違背了諾言。
反思過去,其實我習慣于說模棱兩可的話,我經常使用“好像、似乎、可能”這類詞語,說好聽點是自己不把話說絕對,其實,這深層次反映出我的性格——不干脆、不果斷、優柔寡斷、不自信,而它們會嚴重阻礙我今后的發展,因此,為了可以成長成一個更好的自己:我今后說話不準在使用這類詞語,我需要深刻思考,給出我所認為的答案與建議,即便它是錯的,也要非常肯定的說出來,因為這就代表了我當時的層次,不要試圖掩飾自己無知。我在模棱兩可說話或回答時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掩飾自己的無知,不想讓別人看穿自己,不想讓自己太尷尬,我這個想法其實是非常致命的,在其他方面也能體現出來,今后我不能再有這種想法,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為了維護自己在他人面前的所謂形象,而采取如此拙劣的手段,一旦試圖掩蓋,一切就會進入惡性循環。正確的做法是,當我發現自己不懂或不知道時,大大方方的承認,當然這不是結束,而只是開始,既然發現了自己的知識盲區,那么接下來我需要做的就是收集資料學習,將不懂的地方變成徹底搞懂,而不是懶惰愚蠢的回避問題,將“永遠都是問題的地方變成再也不是問題”。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在調劑系統開放當天徹底動搖,再次出現二戰想法,那為什么會在那個節骨眼才出現這個想法呢?為什么之前我就是沒能鼓起勇氣呢?是因為自己沒魄力、沒膽識這么簡單嗎?還是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思考過后,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當時認知水平達不到,很多問題就是想不通,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問題的本質,也不知道應向誰尋求幫助,就一直這樣自己悶著(如果自己只是坐那“干想”,真的是越想越亂,越想越想不通,因為大腦運行容量就這么大,所以一定要書寫,一邊寫很多問題都梳理開了),我當時的狀態真的很差,可以說我過去也大同小異吧,這兩個月的積累雖然說不上有什么特別大改進,但總強過那時。另一方面,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始終在在回避問題:為什么我會在那個節骨眼才會有這個想法,才會開始主動檢索信息,才會想去北京(這么多年我從來沒能一個人非常有目的為自己安排一段旅行,恐懼阻礙了我)?其實調劑系統開放那天,我被放到不得不做決定的境地,我沒得選了,我沒辦法再躲了,根本無處可躲了,我只能面對,所以在那時我有了答案,看到了吧,問題根源在于我回避問題,我拖延,如果我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我想自己肯定能更早些作出決定。回避拖延一直是我處理問題的態度,我已深受其害,我需要深深反思之,我需要做出改變!
德邦物流
前面提到“我很沒魄力”,在平常我也容易遷就別人,之前還覺得自己性格好,溫柔,不跟大家計較,但這或許反映出我沒原則
老板為了得到答案,他一直在逼問我,在那種情況下,我給出了他答案,那就是工作到4月15日左右,期間會請一次到兩次3至4天的假。做出答案時,很多情況我都沒考慮到,當然,這也是我自身的原因,是我自己看不清問題的本質,抓不住關鍵,那么,在他人眼里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表現?他們又怎么看待這樣的我呢?(我如果想知道答案,或許可以問老板如下問題:您好,我認真思考了您對我說的話,我意識到自己打破承諾的事情,我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這樣的我?我給您什么樣的感覺?因為現在想想,我第一天面試時其實內心非常模棱兩可,我自己都沒有答案。)
其實這件事,還有一個環節,應該是我自身出現了混淆:在老板之前,財務突然問我做到什么時候,我給出的答案是24號,很顯然我將承諾拋之腦后,只考慮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我在未向老板說明的情況下,又向第三人隨意做出了一個承諾,顯然,我將財務與老板混淆為一人,之后與老板溝通時,我意識到問題所在。
當老板看穿我的時候,我無地自容,但很奇怪,我總試圖解釋些事情,讓自己顯得不那么難堪。這究竟又是為什么呢?當自己不好的一面被他人發現時,第一反應或許就是立馬在大腦中搜刮各種借口與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進而掩飾自己的缺點,聽到批評時很少會冷靜的想一下“他說的對不對?說的是不是有道理?是不是我的問題?”——寫到這,我意外的發現這不就是“習慣性防衛”嘛,起初或許有些小興奮,但靜下來之后,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敬畏,一種對知識的敬畏,對時間的敬畏,我意識到“應該把全部的時間用在讀書上,讀更多的書,擁有好奇心,進行更多的思考,總想在知識間建立聯系,最重要的是要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
《第五項修煉》: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防衛性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Expert From:《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34頁
我以前學過這個知識,可是從來沒想到這個知識怎么用在生活里......是反思,讓我發現自己其實并沒有學會“習慣性防衛”(有改動)這個新知識,因為我根本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Expert From:《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60頁
總結:為了避免“從來沒想過這個知識怎么用在生活里”的情況再次出現,我應該學習“李叫獸的方法”(參見印象筆記思維導圖:1)【李叫獸】如何構建知識體系?2)如何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李叫獸】)進行刻意練習,一定要進行書面歸納整理,不要只停留在腦海中想象,或許很痛苦,但一定要堅持去做。
你所擁有的知識并不取決于你記得多少,而在于它們能否在恰當的時候被回憶起來。讓我稍微說得更詳細一點:學習新知識并將其存放于大腦中,最終的目的是要在恰當的時候能夠想得起來去使用。因此,學習的有效性顯然應該這樣來衡量:當遇到需要用到學過的知識的時候,相關的知識是否會自動從你腦海中“蹦”出來,最起碼——能否通過有意識的搜索將它們提取出來。這可不像它聽上去那么簡單,否則就不會有“掉書袋”、“讀死書”這種修辭手法了。——Excerpt From: 劉未鵬. 暗時間
說明:1)這段文字雖然是“摘抄”的集合,但卻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是借助于“習慣性防衛”而聯系起來的,它們并不是簡單的堆砌,它們需要我認真的思考。
2)借此,對“懂得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有了理解:我們通過讀書等方式能獲得很多知識或道理,我們或許能夠將這些知識或道理背下來,能夠脫口而出,但卻沒有將它們與我們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從來沒有停下來認真的想一想“這些知識或道理在生活中會怎么運用呢?”反過來也一樣,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我們也很難將其與學過的知識或道理主動建立聯系。很顯然,我們所學的知識或道理與生活是脫節的,那么,如此這般,學習(讀書)又有什么意義呢?學習(讀書)不就是為了幫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因此,我需要認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
3)“懂得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今天在我腦海中出現過兩次,另一次是在我思考“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問題時出現的。
語音訓練所讀段落:
人們總是抱怨不應該遭受的壞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但卻很少提起他們遇到的好事情。也不提他們之前做過什么,才會導致這樣壞事情的發生。我不記得自己曾經對上帝做過許多讓他眷顧我的事情。可是他真的對我很眷顧。(科馬克·麥卡錫)
感悟:
讀完這段話后,如果你沒有什么體會,那就請你再輕輕的朗讀三遍,靜下心來好好品味。
有沒有發現,我們總在不停的抱怨發生在身上的壞事情,哪怕一丁點壞事降臨,心情立馬不爽,很多人甚至破口大罵,但凡壞事情的發生,總有原因,而又有多少人細細想過。然而,面對好運氣、好事情,我們習慣只字不提,很少有人去感恩好事情的降臨吧。
不要總把壞事的發生歸因于他人,反思一下自己吧,唯有如此,才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