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新死,劉禪剛剛繼位,魏國就聯合吳國,興起五路大軍伐蜀,諸葛亮設計平息了各路人馬。五路大軍中,其中有一支正是南蠻王孟獲,諸葛亮讓魏延使用疑兵之計,嚇退了孟獲。但諸葛亮深知,吳魏要入侵蜀國,有山川之險作為屏障,且舉國征伐,耗費巨大,因此,彼此發生戰爭不容易。但蜀國南部蠻夷之地,與蜀國地理相連相依,如果人心不歸,將是心腹之患。只要蜀國出兵伐魏,南蠻就會起兵響應,攻城略地,成為后顧之憂。所以諸葛亮一直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剿平南部,真正統一全境,修整內部,再一心北伐。
機會不久就等到了,魏國興師伐吳,大敗而歸,從此吳魏失和,同時諸葛亮派能辯之士結好東吳,恢復了因蜀主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吳蜀關系。此時的蜀國無外患之憂,內部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上下齊心,政治清明,兵精糧足。諸葛亮抓住這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準備興師南征,平定南方蠻夷之地。恰在此時,蠻王孟獲大起蠻兵十萬,聯合部分反叛漢軍,范境侵掠。諸葛亮對北部防魏和東部防吳都做了周密的部署后,辭別蜀后主劉禪,起兵征討蠻王孟獲。當時的諫議大夫王連勸諸葛亮派一大將去征伐就行,不必親自勞神遠征。諸葛亮認為,蠻人之地,離蜀國較遠,不習教化,很難收服,讓別的將領帶兵去征伐,也許能戰勝甚至消滅他們,但很難讓他們由衷心服。只要大軍一走,他們又要反叛,屆時又得派軍征討,大軍一動,耗費人力物力巨大,得不償失,諸葛亮希望大軍出動,就要一勞永逸,永絕后患。這就是他親自南征的戰略目的。后來他和馬謖的探討南征局勢,曾問計于馬謖,馬謖的觀點也是如此,馬謖認為,南蠻依仗他們山高路險,對蜀國很是不服,你今天打敗他,一轉身,他明天又反叛了。大軍一到,一定可以平定,但班師回朝后,軍隊還是要北伐魏國,蠻兵要是知道國內空虛,必然會乘虛而入。所以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最主要的是要收復其心。諸葛亮深以為然,決定不僅要徹底擊敗蠻兵,還要徹底讓孟獲心悅誠服,因此才有七擒七縱之事。
然而要讓一個驕悍勇猛,不習教化的蠻橫之人衷心臣服,談何容易,諸葛亮對此是有思想準備的,但七擒七縱也還是出乎他的意料,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擒縱,孟獲就是不屈服,諸葛亮只好耐著性子,慢慢感化。幸虧諸葛亮戰略方針執行堅定,忍耐能力極好,否則換了其他人,孟獲早就成了刀下之鬼,蠻人之心也終不可收服。諸葛亮深知,孟獲在蠻人之中具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只要讓孟獲心服,就能約束和管制好蠻人。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戰略方針明確,實施起來卻不容易。縱起來容易,擒卻不容易。擒一次還好辦,擒七次簡直天方夜譚。畢竟兩軍對壘,雙方都想求勝。擊敗對方一次都不容易,何況擒獲,還擒獲七次。但這一切,對諸葛亮來說,卻并非難事。
孟獲與諸葛亮首戰,是仗其蠻勇,正面沖突,結果是完敗。手下三洞元帥,一個被趙云殺了,另外兩個被擒。手下蠻兵要么被打散,要么被擒獲。諸葛亮只是略施小計,用激將法激起趙云和魏延兩軍的銳氣,先擊敗三洞元帥,再用誘敵深入的辦法,把蠻兵引入埋伏圈,待孟獲落荒而逃,進入山谷之中,將其生擒。這種作戰謀略,對于諸葛亮來說,再輕松不過,然而孟獲僅一莽夫,如何懂用計,一味的蠻沖,豈能不敗。諸葛亮擒獲蠻兵蠻將后,先是將帳中布置得十分整肅,御林軍都排列得十分威嚴,蠻兵哪里見過這等陣勢,心中都有畏服之意。然后諸葛亮對蠻兵蠻將好言勸慰,好酒招待。說你們本都是好百姓,只是受了孟獲蠱惑,才反抗天朝。現在被擒獲,你們的父母妻子都在倚門而望,牽腸掛肚,我放你們回去和他們團聚,以后不要再反抗鬧事了。特別是諸葛亮將兩洞元帥董荼那和阿會南也放了。被釋放的蠻兵蠻將無不感激涕零,對諸葛亮又敬又畏。經此一役,孟獲軍隊士兵的斗志消減了一大半,被放之人皆無戰心。諸葛亮問孟獲為何要反,孟獲說我世代皆居于此,是你們無禮,侵占我的土地,怎么反而說是我反呢?諸葛亮見他思想上一時轉不過彎來,也不與他爭論,只是問他戰敗之后是否心服。孟獲自然表示不服,諸葛亮很痛快地放他回去了,約定再戰。
孟獲知道諸葛亮計謀繁多,不敢與之斗智,回去收拾殘兵,依托瀘水,深溝高壘,堅守不出,準備持久戰。他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和軍用物資運輸困難,消耗不起,而且其時氣候炎熱,蜀軍不習慣當地氣候,戰斗力定能下降。且天氣炎熱之時,瀘水毒氣聚集,蜀軍難以度水作戰。無法作戰,到時自然回撤,再乘勝追擊,當可大獲全勝。他以為這是萬全之策,因此毫無顧慮,天天飲酒取樂,不理軍務。沒想到,諸葛亮向當地土著了解了情況,破解了瀘水的秘密,派馬岱引軍迅速度過瀘水,斷絕了孟獲的糧道,孟獲派人與馬岱作戰又大敗而歸,眾人本就不想再戰,加上很多人都是前次被擒釋放,對諸葛亮心懷感激,均無斗心,于是,元帥董荼那發動一些酋長一起,將孟獲生擒,獻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問孟獲服不服,孟獲認為是自己人內部起了內訌,算不得諸葛亮的本事,當然不服。于是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又放孟獲回去。放他之前,領他到自己的營寨參觀,展示精兵猛將,糧草軍器,似乎在向孟獲示威。孟獲將諸葛亮的營寨特點,兵將分布一一記在心里,暗自以為得計,心中大罵諸葛亮愚蠢,將軍事秘密輕易告訴別人。
孟獲的第三次被擒正是受了諸葛亮的誘惑,諸葛亮將行營扎寨,屯糧駐兵的要點和破綻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孟獲,故意讓孟獲有機可趁。孟獲將蜀軍虛實利弊記在心里,回去跟他的弟弟孟優商議,讓孟優詐降,引一百多個精壯士兵前往諸葛亮軍營,夜里就地放火燒營,孟獲從外部攻入,里應外合,一舉攻破蜀軍,孟獲認為,三次被擒,又讓兄弟帶著金銀財寶獻降,諸葛亮一定會相信,哪知諸葛亮在釋放孟獲之時,就已經想好了下一步擒獲之計,孟優假降,正中諸葛亮下懷,孟獲每一步行動都暗合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局,焉能不再次被擒。而謀在人后,孟獲卻將過錯推在其弟孟優的貪杯誤事,只是不服。諸葛亮借機又安撫教育了一番被擒的蠻兵蠻將,收取了人心,如此一來,愿意與蜀軍為敵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孟獲三番被擒,惱羞成怒,氣憤到了極點,只是憑一己之力,正面作戰敗北,使計用謀又不如,且手下兵將,多被諸葛亮教化,不愿也不敢再與蜀軍為敵。孟獲只好借助外力,從八番九十三甸借得兵將十幾萬人,要與蜀軍決一死戰。諸葛亮不憂反喜,蠻人大聚,只有戰而勝之,正好讓所有蠻人見識一下上過天朝軍隊的威嚴,人物的謀略,讓他們此后心存畏懼,不敢再反。所以,諸葛亮著實認真算計了一番,先是避其鋒芒,待其懈怠。然后以一支勁旅襲其身后,斷其歸路。正面軍隊不斷后撤,棄營而走,廢棄的營寨中虛張燈火,糧草車仗滿地,看起來似乎撤離匆忙。孟獲一看蜀軍營寨情形,以為蜀軍必是有急事,撤離時來不及作任何安排,于是掩軍追趕。又中了諸葛亮之計,蜀軍前后夾擊,將蠻軍擊潰,孟獲遇到諸葛亮,氣怒之下,引軍沖殺,掉到了諸葛亮早已挖好的陷阱之中。四次被擒,孟獲認為只是誤中詭計,還是不服,諸葛亮仍然慷慨釋放。
孟獲四次被擒,再無斗志,只想找個安全的地方,退避不出,期待蜀軍不習暑氣,耐不住炎熱,自然撤軍。于是孟獲帶著手下,來到多思大王的禿龍洞,禿龍洞地勢險要,只有兩路可通,正面大道以木石堵住洞口,百萬大軍也攻不進去。另一條路,山險嶺惡,道路狹窄,多藏毒蛇猛獸,煙瘴毒氣四起。還有四口毒泉,一是啞泉,喝了口不能言,旬日必死;二是滅泉,沐浴后皮肉皆爛,見肉而死;三是黑泉,水若濺在身上,手足皆黑而死;四是柔泉,飲后身軀軟弱,如綿而死。孟獲看禿龍洞如此險要,可高枕不虞,于是放心宴飲,靜等諸葛亮退兵。不想諸葛亮遇到了孟獲之兄,獲知了四泉的秘密,帶兵迅速來到了禿龍洞前,孟獲一看,蜀軍猶如神兵天降,驚得目瞪口呆,正擬決戰,恰好洞主楊鋒帶兵前來助陣,孟獲大喜過望,不想卻被楊鋒在宴席上所擒。楊鋒正是兄弟子侄被諸葛亮擒放后而感化,獻孟獲為報。孟獲認為此為蠻人內訌所害,非諸葛亮之能,仍是不服。諸葛亮將孟獲訓斥一頓,仍放孟獲回去。孟獲幾次三番力拼和用計都輸于諸葛亮,知道憑一己之力很難戰勝蜀軍,于是開始請求外援。孟獲的妻弟帶來洞主推薦了一個奇人木鹿大王,能呼風喚雨,驅使虎豹豺狼、惡蛇毒蝎。首次交戰,蜀軍未曾與野獸作戰過,打敗而歸,但諸葛亮之前就曾了解到蠻人中有人懂得驅使野獸之法,事先做好了準備,讓工匠制造了一些巨型猛獸,運動起來,口吐火焰,鼻出黑煙,身搖銅鈴,張牙舞爪,真猛獸看了,驚嚇得轉身就逃,反而沖亂了蠻兵自己的隊伍。結果孟獲又是大敗而逃,自己的老巢銀坑洞也丟了。孟獲一行無處可去,又無計可施,只好用了個假投降的辦法,想騙過諸葛亮,結果很快被識破而遭擒。諸葛亮問他服不服,他認為是自己送來的,不算被擒,約好七擒之時,方才拜服。諸葛亮耐著性子,又一次放了孟獲。
孟獲此時再無抵抗之力,手下基本都被擊散,只好央求七百里外的烏戈國主兀突骨為他報仇,烏戈國有幾萬藤牌軍,所穿藤牌經過油侵日曬,刀箭不入。首次對壘,蜀軍又吃了大虧。諸葛亮對烏戈國早有耳聞,對藤牌軍也早有應對之策。于是他命魏延接戰,連輸十五陣,以驕蠻人之心。然后將其引入山谷之中,用火攻之,三萬藤牌軍盡皆被燒死。至此,孟獲可借助的外力全部喪失殆盡,蠻人中各種伎倆和奇技都抵擋不住蜀軍。孟獲徹底失望了,終于率眾投降。諸葛亮仍然讓孟獲做洞主,并把奪得的土地山川還給蠻人。有人勸諸葛亮,在當地配置漢官,監督管理蠻人。諸葛亮認為置留漢官必然引起蠻人的懷疑,而且留官就得留兵,留兵還得費糧,殊為不易,諸多不利。仍然讓孟獲掌管蠻人事務,孟獲及其手下都歡欣鼓舞,無不感激諸葛亮的恩德。
從一擒時的信心十足,到四擒時的惱羞成怒,再到五擒、六擒時的躲避和求助,直到七擒時的敬畏,孟獲的心態發生了急劇變化,傾盡所有,尚不是諸葛亮的敵手,除去投降,孟獲已別無選擇。而此時的歸降,孟獲是出于心服,出于敬畏,這正是諸葛亮所要的,降服其心,永不再反,為北伐清除后患。即使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用盡計謀也是物有所值,以一時之艱辛,獲得長治久安。鞏固后方,以圖中原,此正是諸葛亮七擒七縱的終極目的,也是諸葛亮穩定蜀國,中興漢業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