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早上,我打開手機,跳出來的消息稱,袁隆平先生已去世,心中咯噔一跳,感覺很突然,后來,又有說袁老秘書出來辟謠,剛要責怪傳假消息的人缺德,無奈……
當天下午一點,“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遠地離開了大家。這個消息準確,但它讓人無法接受,從此,我心目中的“神農”再也不在人間,他累了,要永久休息。
01
我們60后的這一代人,經歷過饑餓的煎熬,所以對糧食的渴望非常強烈。讀書的年代里,上下午的最后一節課,基本是上不成課,因為腹中空空,排空的聲音此起彼伏,聽課都是假象。
曾經問過父母,為何我們這么辛苦勞作,還是吃不飽?年輕的父親說:“地少人多,糧食產量低,我們總不能在旱地上種稻谷吧?”他一臉的無奈與愧疚長留我心底,年幼的我經常望天興嘆,哪時我們能吃個飽呢?
再后來,包產到戶責任制開始,勤勞的父輩們勞動熱情高漲,每天早出晚歸,到頭來產量還是上不來,一家人僅是勉強吃飽而已。
有一次,父親從公社返回家,興沖沖地對母親說:“現在新出了一種一代種,聽說產量很高,如果是那樣,我們吃飽吃好沒問題。”
父母從那一年開始,種植一代種水稻,叫什么雜交水稻的,記不大清楚名字,只知道那一年水稻產量大增,我們一家人也不用吃玉米糊了。
父親說,研究這個雜交水稻的人叫袁隆平,沒有他,我們還是吃不飽,做研究的都應該學習他,讓百姓受益。這個名字一直記在我心中,覺得他特別牛!
老百姓不知道多大的榮譽與勛章,不知道誰的級別有多高,但是,對他們有益和有恩的人,百姓都會永遠尊敬他!袁老就是這樣的人。
02
我日漸長大,再到如今,已是有了不少的經歷,通過讀書看報、看新聞,我才真正知道袁隆平老先生,他堪稱國之棟梁,被人們譽為當代“神農”。
他大學時代,毅然選擇西南農學院農學系,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理論知識學習。
1964年,經過艱苦考察,他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后來有四株繁殖了1—2代。經過無數次失敗后,他終于成功了。
他研究的組合南優2號雜交水稻,使產量增長了20%,讓國人不再饑餓。
他不斷地研究,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待在農田里,天天被曬,被人叫“剛果布”。
我國有十幾億畝鹽堿地,還有幾千萬畝灘涂不能種莊稼,袁老想在海灘邊種稻谷,甚至要讓水稻在沙漠中生根發芽。
如果海水稻能成功,就可以擴大兩三億畝耕地,每年能養活4.7億人,相當于1/3中國人,這有多棒!
袁老說:我一生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他希望水稻可以覆蓋全球,長在不同的土地上。因為有了他,世界糧食危機得到緩解,所以,他被稱為國寶級人物,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一點都不為過。
可是,這樣的功臣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們百姓能不悲痛嗎?請看看大家的哀思。
03
5月23號,送別袁老先生的日子,好多外賣單都是鮮花,都是送別他的鮮花,鮮花其中夾有這樣一張字條: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從未與你如此近,卻又遙不可及,感念與您在同一世界同一時空的每分每秒。今后我一定好好吃飯!
這就是老百姓的哀思,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送別的那一天,長沙的哥免費接送吊唁乘客,自發組織進行,吊唁乘客往返不收一分錢。
5月23日,長沙細雨蒙蒙,設在明陽山殯儀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袁院士家中的悼念堂,全天不斷有民眾冒雨前來,排起了數里路的長隊。
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悼念現場看到,大廳兩面墻上貼滿了全國各地200多家單位和個人,向袁隆平院士家屬發來的唁電。
試想想,有多少個人,能夠得到老百姓這樣的禮待?還不是袁老勞苦功高嗎?
袁老先生堪稱國之脊梁,他是英雄,也是無雙國士,他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表彰,一生獲得榮譽無數。
可是,他卻低調樸實,他一年收入才30多萬元,相當于普通白領工資,他穿的襯衫十幾元,鞋子不超過100元,手表也就300元。
這樣的人,就是老百姓眼中的“神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