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的班主任培訓,讓我重新思考了此前的一些教育行為。老師舉了兩個事例。
事例1:
學生遲到了,低頭默默站在教室門口。
老師不悅,皺眉問:看看表都幾點了,還來上學干嘛?還不如在家養著呢。
學生怯弱回答:老師,公共汽車半路壞了,我是跑著來的。
老師:公共汽車壞了?別人坐的車怎么不壞,單單你坐的車壞了?我看你還是跑著回家吧。
事例2:
小組合作,一小組因為其中一人表現不佳全組落敗。
表面上看,以上教育方式沒什么不對。學生遲到挨批評再正常不過,小組合作講究組內團結,協商不好導致全組落敗也是學生合作方法欠缺。
但,教師應該思考什么呢?
學生遲到受批評很正常,但是公共汽車壞了屬于不可抗力,用羞辱批評對待學生不僅不能彌補遲到的錯誤,還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換一種教育方式,表揚學生能夠克服困難堅持跑來上學,所以遲到一小會兒沒有關系,以后要將上學路上的所有困難都一一考慮,盡量避免再次遲到。這樣學生既受到體諒鼓舞,還能幫助他養成守時的好習慣,何樂不為呢?
小組合作看似公平開明,但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互助,體諒他人,因一人失誤導致全組落敗,弱勢學生就會成為組內成員泄憤對象,這與初衷背道而馳。所以,小組合作如何避免“連坐懲罰”,值得深究探討。
不由得想起我自己對待遲到學生的粗暴方式。
學生們正在上第一節英語課,遲到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站在教室門口,我把她叫進辦公室。
早在晨讀鈴聲響后,我就打電話給她父母問明白了原因:孩子晚上寫作業拖拖拉拉導致晚睡,天天要父母硬拽著起床才能按時上學,今天父母故意沒叫她,她就睡過頭了。
面對她,已經了解遲到原因的我怒氣沖沖地指著書聲瑯瑯的教室:你看看同學們在做什么,你又在做什么?先去上課,下課了來辦公室說明情況。
孩子垂著頭背著書包走進教室。那節英語課,她的小腦袋里裝的大概是兇巴巴的班主任以及即將到來的課間懲罰,哪還有心思認真聽課呢?
我想,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先安撫孩子心平氣和地完成學習,再嘗試解決方法,對孩子來說可能更合適。
每一次學習都在督促我反思并改進方式方法,在以后的教育行為、教育方式上,多從教育目的出發,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