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如果我們的大人用了很多錯誤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哪些不正常的現象呢?這里邊我們總結了一下,第一個不正常的狀態叫作“神游”,什么叫作神游?就是這個孩子不像別的孩子那么專注,他做任何事都沒有投入,注意力不會集中,上課的時候就會看別的地方。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他不能夠專注地學習。
我曾經聽一個書友講說他的女兒上課,老師說從來不認真聽講,永遠不聽,所以考試成績一塌糊涂。后來我們就問他們家是怎么回事,一了解,馬上就發現了,她爸爸媽媽老吵架,爸爸媽媽總是吵架,你說這個孩子怎么可能不渙散。所以當這個家庭里面充滿著暴力的情緒的時候,有很多的爭執讓孩子覺得恐懼的時候,孩子的注意力是沒法集中的。
還有一個造成神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給孩子太多的玩具。當你給孩子過多的玩具的時候,孩子就會注意力渙散的特別快,他很快就從這個玩具跳到那個玩具,再從那個玩具跳到那個玩具。所以一段時間之內,給孩子一個特別熱愛的玩具,這是對的,而不要讓他同時擁有特別多的玩具。
第二個就是障礙,障礙就是來自于過度培養。比如說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教孩子寫字,在很小的時候就教他英語,很小的時候就教他數學。等到孩子上了一年級以后,他就會發現這些東西我都會,慢慢地他就不屑于干這個事,逐漸地到最后養成的結果,聽到數學我就煩,然后數學就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有很多過早地給孩子進行這些教育的家庭,到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變得越來越糟糕了。因為你給他造成了學習的障礙,你沒有讓他按照他的節奏去探索這個世界,而是你給他過多的管束,讓他產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是傲慢心理,他不覺得這個東西有什么好學的。所以產生了這些障礙以后,想要扭轉這個孩子對于探索和學習的感覺和樂趣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第三個心理疾病就是依附。有人也跟我講過,他的孩子永遠粘著爸媽或者是永遠粘著媽媽,他放棄自己活動。你讓他自己玩,不玩,我不玩,他自己不玩,他永遠只跟父母在一起。其實一個孩子是很喜歡自己玩的,孩子自己玩會玩得很開心的。我們在家里面,雖然我們也陪孩子玩,但是孩子經常一個人在那玩半天,他會拿著他的玩具想象,拿這個想象跟這個打。我小時候也經常會做這樣的想象,這就是一個孩子自己玩的時候。
但是當一個孩子放棄了自己的活動,凡是都依賴成人的時候,最后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長大了會懶散。懶散是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有責任感,他認為這一切都應該跟父母有關,應該是父母給我的東西,就會懶散。所以成人時候的各種傷都是小時候造成的,那么依附也是一個特別糟糕的心理疾病。
還有一個就是權利欲。權利欲就是孩子命令大人,孩子總是通過大人來獲得更多的東西,要求你給我買這個,要求你給我買那個。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以后,很多家長特別喜歡滿足孩子的需要,我們總是滿足孩子的需要,沒有底線地滿足。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發現指揮大人很容易,指揮大人來達成一些事比自己要干要容易的多,所以他就放棄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
他凡事就說你去幫我做這個,你去幫我做那個。這個大家要小心,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去解決一些問題,而不是什么事都讓他通過大人來實現。
第五個就是自卑。自卑是來自于苛責,你沒有發現說假如你們家的客人失手打翻了一個杯子,你會怎么解釋呢?你會說,沒關系沒關系,不要緊,這個杯子反正也不貴,我上次旅游的時候買的。你看,你會覺得很輕松,但是當你的孩子打碎了一個杯子,你說,那是媽媽最喜歡的一個杯子,你怎么這么不小心。
當孩子觀察到你跟他和對別人的態度不一樣的時候,這個孩子的自卑心理就逐漸產生了。而且我們往往對于孩子的要求都比對普通人要高,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比對自己的要求都要高,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很容易在長大以后形成自卑的特征。他不會有足夠的自信,他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做各種各樣的事,因為他從小就是被不斷地批評,不斷地批評長大的。
還包括身體問題,身體出現疾病,心臟病、發燒、免疫能力下降等等,這些都跟我們的教育方法是有關系的,這些都叫心理疾病。這些心理疾病有沒有可能回歸正常呢?是可以的。回歸正常的方法,第一是要靠我們外部的努力,我們的老師和家長要能夠遵從孩子的節奏,要允許孩子不斷地探索。給他創造一個探索和學習的這么一個過程,讓孩子通過勞動來完善自己的人格。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孩子自身他有調節的節奏,當你尊重了他這個節奏以后,孩子很快就會恢復到正常的狀況。
? ? ? ――來自樊登解讀《童年的秘密》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