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隆中訪賢
劉備投靠劉表后,住在博望,在這里,他結交了很多名士,其中有一個人叫徐庶,字元直。這個人是個賢才,劉備很敬重他。
有一天,兩人聊天,劉備問徐庶,此地可還有英才。徐庶說:“有一個人,叫諸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將軍愿意見見嗎?”劉備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了,他跟另一個名士,司馬徽聊天時,詢問當地的英才。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這里有兩個人,一個臥龍,一個是鳳雛。”光是聽名字,就夠高深的,劉備一問,知道臥龍就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
現在,徐庶也向劉備提起諸葛亮,劉備思賢若渴,當然相見,說:“請將軍跟他一起來。”徐庶說:“這人是個高才,將軍應該親自屈尊去見。”
戰國時候,隱士顏斶去見齊王,齊王說:“顏斶你過來。”顏斶說:“齊王你過來。”齊王身邊的人不高興了,說:“人家是王,你只不過是個普通老百姓,大王讓你過去,你卻讓大王過來,你弄這啥事嘛!”顏斶說:“這有什么不合適的!我走過去就是慕勢,齊王走過來便是趨士,與其讓我慕勢,不如讓齊王趨士。”對于人才,就應該親自去拜訪,這樣,才會有敬才愛才之名。
劉備于是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隆中在襄陽城西邊二十里處。到底是臥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劉備去了兩次,都是游園不值,小扣柴扉久不開。到第三次去,才見到諸葛亮。《三國演義》中說,劉備第三次去的時候,正巧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讓關張二人站在外邊等著,自己進去了。等了半天,不見動靜,張飛推開柴門一看,大哥還垂手在院子中程門立雪,恭恭敬敬地站著,沒進屋子,那個孔明還沒醒來呢!他一怒之下就要到后院去放火,看孔明起不起來,被關羽給拉住了。然后孔明終于醒來了,醒來時伸了個懶腰,居然還念了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顯得非常高深莫測。
果然非凡之人行事都是這么非凡。
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終于見到他了。兩人在屋里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還就天下大事交換了看法。就在這次會談中,諸葛亮給劉備規劃了一幅宏偉藍圖:“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確是難得的賢才,對世事有著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劉備三顧茅廬時,他大概也就是二十五六歲,這么一個年紀,卻對天下時事有這么精確的分析,在兩漢之際,除了鄧禹,似乎難找第二個人。
而諸葛亮對自己的才能是很自信的。他跟徐庶、孟建等人一起游學,關系很好。幾個人經常在一起聊天。諸葛亮對徐庶他們說:“像你們幾個人,將來應該能做個刺史或者郡守。”幾個人問諸葛亮,你將來呢?諸葛亮抱著腿,笑而不答。他經常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人,一個有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一個是百戰百勝的軍事天才,諸葛亮自比這兩個人,的確自視甚高。但他這不是盲目自信,從后來他的表現來看,的確可以匹儔管樂,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諸葛亮的確是個智者。
諸葛亮對劉備的貢獻,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件,促成孫劉聯盟,規劃了鼎立的格局。在沒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他知道自己要干一番事業,但具體怎么做?他似乎并不明白,所以十幾年里他一直跑來跑去,寄人籬下。是諸葛亮為他勾畫了了未來,告訴他,以后要連吳抗曹,先拿下荊州,再圖取益州。不光謀劃,諸葛亮還親自跑到東吳去,游說孫權,構建統一戰線,共同抵御曹操。
三國歷史上,有三個人對孫劉聯盟看得非常重,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魯肅,為了實現聯盟,他勸說孫權,將荊州數郡借給劉備,兩家互為表里。為此,他背下了不少罵名,就是孫權,也把這事看作魯肅的污點。還有一個人是曹操。他知道劉備的能力,也了解東吳的實力。兩家離散,則不足為患,可以各個擊破,如果聯合,則互為犄角,不好對付。據說他正寫東西,兩家聯合的消息傳來,他吃了一驚,筆都掉落在地。東吳其他將領,即使如周瑜、呂蒙這樣的名將,也總是想著破壞兩家關系。周瑜曾經給孫權出主意,讓孫權趁著劉備去接親,將他留在江東軟禁起來,當時赤壁之戰結束不久,曹操隨時有可能揮師南下,幸好孫權沒有采納。還有呂蒙,孫權趁著劉備入蜀,要奪去荊州,他二話不說就去執行,未有只言片語勸諫孫權。至于劉備這邊,也是如此。一直駐守荊州的關羽,也絲毫看不到兩家聯合的重要性,孫權任命的三郡太守,被他毫不客氣地趕跑。建安二十四年,他跟曹仁激戰,孫權派人上門說親以鞏固兩家關系,他一頓訓斥,我虎女豈能配他犬子!還大言不慚,說等擊敗曹軍,就要過江東找孫權算賬,徹底激怒了孫權,導致荊州失守,他自己敗走麥城,孫劉聯盟破裂。
孫劉聯盟分裂后,劉備要為關羽報仇,起兵征討江東,夷陵大敗,一年后,死于白帝城,后主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他馬上著手修復并鞏固兩家關系。在他主政蜀漢的十幾年里,兩家歸于就好,再沒發生過摩擦。
當然,促成孫劉聯盟你可以說是他適逢其位,在對的時間做了一件對的事兒,東吳那邊也有此意向,不過后面鞏固兩家關系,他確實功不可沒。
第二件,鞏固蜀漢政權。劉備去世后,蜀漢政權出現短暫不穩,南方四郡反叛。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復叛亂。對內撫育百姓,對外多次北伐。在他主政的十多年里,蜀漢政權逐漸穩固。
諸葛亮治蜀,同劉備一樣,以得人心為原則。據說他在征討南方時,為了讓蠻首孟獲誠心歸附,七擒七縱,最終讓孟獲心悅誠服,不再反叛。《容齋隨筆》中記錄,諸葛亮曾經給南方人下令,不是貢獻或者征討,不許渡過瀘水。如果要過,先要祭祀,然后才能上船。直到南宋時期,南方人依然遵守這條戒令。南方人對諸葛亮的敬重,世世代代傳了下去。蜀地的老百姓對諸葛亮更加擁戴。在諸葛亮去世后,他的兒子諸葛瞻襲封爵位,朝廷每有善政,即使不是諸葛瞻所為,蜀地的老百姓也會奔走相告,說是葛侯為老百姓做好事。很少有人能讓百姓歸心如此。
第三件,屢次北伐,提振國威。建興五年,諸葛亮開始北伐,到建興十二年,七年時間里,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可惜受制于糧草,北伐大業總不能如愿。蜀地跟東吳其實面臨同樣的窘境,一方面,山水的天險可以阻擋敵人,但另一方面,也會限制自己的發展。尤其蜀地更是如此,到唐朝時期,詩仙李白還在“噫吁戲,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嚇得人“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有人說,以蜀漢彈丸之地,諸葛亮屢次折騰,導致國家虛弱。但如果不努力開拓,提振人心,而偏安一隅,夜郎自大,只怕更沒希望。正如吳大鴻臚張儼論及司馬懿與諸葛亮所言,“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或曰,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辟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勛,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余竊疑焉,請聞其說。答曰:蓋聞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為敵戰之國,勢不俱王,自操、備時,強弱縣殊,而備猶出兵陽平,禽夏侯淵。羽圍襄陽,將降曹仁,生獲于禁,當時北邊大小憂懼,孟德身出南陽,樂進、徐晃等為救,圍不即解,故蔣子通言彼時有徙許渡河之計,會國家襲取南郡,羽乃解軍。玄德與操,智力多少,士眾眾寡,用兵行軍之道,不可同年而語,猶能暫以取勝,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當時之勢,異於曩日,玄德尚與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軍而圖敵邪?昔樂毅以弱燕之眾,兼從五國之兵,長驅強齊,下七十馀城。今蜀漢之卒,不少燕軍,君臣之接,信於樂毅,加以國家為脣齒之援,東西相應,首尾如蛇,形勢重大,不比於五國之兵也,何憚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勝,制敵以智,土地廣狹,人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后,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如果說,曹操最高明的一招,是得到了漢獻帝,那么劉備最高明的一招,便是得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為劉備治國,蜀漢四十多年,所賴便是諸葛亮的政策和用人。千百年來,諸葛亮一直受到人們的敬仰。直到今天,在世人的心中,他依然是智慧的化身。他和劉備的君臣際會為世人所傳頌,兩人的《誡子書》,同樣傳頌不衰。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子書》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劉備《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