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學校圖書館的大廳里,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地排著一幅幅對聯,紅紙黑字,不僅喜慶而且熱鬧。聞著沁人心脾的墨香,濃濃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操筆寫對子的人當中,李老師是個中高手。他拿起狼毫筆,蘸飽墨水兒,點點畫畫,一個個蒼勁有力,端方美觀,大氣瀟灑的字兒就躍然紙上了。我和小時候也每年寫對子,雖然不能登堂入室,也算是有一點兒基礎。看到群里校長招呼人寫對子,我也不由得技癢,喜歡前去湊個熱鬧。
圖片發自簡書App
別看我們是學校,集中的高學歷人才不少,可是能拿毛筆來寫對聯兒的屈指可數,對對聯知識知道的更是鳳毛麟角。人們在收對聯時,甚至還分不清上聯和下聯。他們見我是語文老師,問怎么區分對聯的上下聯。慚愧的是我也是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商品時代,什么錢都有人掙,過年的一些習俗變得越來越簡單。譬如春聯兒,只要掏錢,紅紙又鮮艷,刻的字兒又比人寫的好。紙,墨水兒都省了,也不用求人給自己寫。省事兒是省事兒了,可是過年的味道畢竟少了呢。
讓一些珍貴的民俗代代相傳吧,在民族里有一個民族的時代記憶,在民俗里沉淀的是世世代代,沿革相傳的文化。如果人們一味圖省事兒,一代一代的民族記憶依次遞減,我們的民族文化還怎么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