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歲,是自我為定義如何評論世界的幾年,也是對人生何為意義的取舍;
20-30歲,或許變得迷茫,頹廢,窩囊,或許變得嬌艷,光鮮,優越;
20-30歲,有太多猶豫和莽撞,又有太多無畏和激情;
20-30歲,消耗,虛度了青春,也充實,歷練了自我;
20-30歲,沒有為什么,只有我想要做什么;
青春不是為了宿醉的酒,不是磕出興奮感的可卡因,也不是通宵未眠的燈火,更不是麻木的神經和無所希冀的消遣。
盲流的生活虛度中,忘記了時間的攢動,擱置的輝煌理想就像冰箱里許久不沾的青霉素,那是每條神經都會發怵的脹痛。潰爛的傷痛記憶中,隱匿著年少的悲壯和恐懼,永遠在傷疤上重新創造一塊血染的藝術。
當然,生活與青春的狹小時空中,還有彼方的安寧與隨性。不枉負,不迷惑,每個細胞都傳送者向前奔跑的口號,在忙碌著繁衍高效,努力創造一個出格的年代。存在世界的元素里,單純地享受一個空間上的自耕,況且青春依在。
嘩眾取寵不是被別人撕扯自尊的標簽,而是勇敢對現實的就范。努力的挺拔姿態不是聲嘶力竭的喧鬧,而是真誠對世界說出熱愛的口號。
不需要懂得的人說出懂得的話語,因為越孤獨,前行的路越是屬于你,那是一個遼闊的田野。放心吧,這個世界,我會從青春走到青春,只為找到埋葬歲月的土地。
(作: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