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記得人性的善與惡是某檔大專辯論賽的主題,結果終還是沒有結果吧!我道覺得討論人之初的善與惡,沒有實現意義。
? ? ? ? 現代基因學已經解密,人的性格與遺傳有關,受某些激素分泌的作用。但人性是復雜的心理活動,是價值觀的行為表現,絕不是激素分泌的結果。
? ? ? ? 而人之初的所想所為皆出于本能,并無善與惡之分,有自我生存首要目的本源,但其具體行為是后天他來經驗教訓的結果,如家養動物失去某些野性特征一樣,后天外部環境是決定因素中不可忽略的一環。
? ? ? ?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其實質應是說人之初的性情是可教的,而一旦價值觀行成后再改變就難了,有的甚至不可逆。
? ? ? ? 所以,人之初始的教育最關鍵,特別是父母給予的言行模范,過去我們常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往往有富家紈绔、窮仔自奮的現象。
? ? ? ? 學校素質教育給予的是理性認知自我的能力,同樣不可忽視且更加重要,尤其是青少年的兩個叛逆期。教育引導的好,可以補充家庭教育的不足,甚至消解家庭影響的負能量。
? ? ? ? 現在的問題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家庭教育受社會大環境的沖擊,影響力弱化是必然的,社會教化的必要性更加強化,人性惡化的主體往往是心生不滿的人群,貧窮成為惡習的催化劑。
? ? ? ? 這充分反映出,學校與社會教育的缺失或弱勢,加之家庭諸因的教訓矮化甚至負效應,必順觸發我們應有的重視。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