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里的人生》257? “深山隱古寺”與“野渡無人舟自橫”
??????? 這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的故事。趙佶這個人,是北宋最昏庸腐朽的皇帝,在位25年,吃喝玩樂,驕奢荒淫,不熱衷于治國理政,以致導致“靖康之恥”,亡國被俘后死于金國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但他卻酷愛藝術,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家,他首創“瘦金體”書法,其畫尤以花鳥見長,自成“院體”,他的許多作品詩書畫印四位一體。
??????? 由于他酷愛繪畫,所以常到翰林圖畫院去,“深山隱古寺”和“野渡無人舟自橫”,是他給翰林圖畫院的師生們出的兩道畫題。此兩題一出,畫院的師生們紛紛作畫,不幾日便有上百幅畫送到徽宗的案頭。
??????? ?“深山隱古寺”畫五十余幅,其中,有的莽莽叢林中露出寺院的屋頂,有的只在林海中露出寺院的一段飛檐,有的密林叢中只見寺院屋檐下的一個鈴鐺,有的佛堂在粗壯的古榕樹中半遮半掩……徽宗看了都不滿意。又過了幾日,一位學畫不久的后生呈上了一幅畫,徽宗一看,拍案叫絕,連連說:“隱得好!隱得好!”請看這幅畫:四周是云霧繚繞的林海,遠處群山環抱,古木參天,近處殘葉遮路。在飛巖絕壁、蜿蜒的石磯小道上,兩個步履蹣跚的老和尚,正吃力地抬著一桶水向山上走去,身后,一條羊腸小路自幽深處延伸到一口古井旁。
??????? ?“野渡無人舟自橫”亦五十多幅,徽宗只對其中一幅十分滿意,給了個一等獎。這幅畫畫得是:一條大河,一只渡船橫斜在岸邊,纜繩拴在河邊的一棵大樹上,船夫蜷著身子睡在船尾上,身邊還丟著一根短笛。而其他的畫,則都是有河、有船,有的船頭上還落著幾只小鳥,就是無人,孤零零一只小渡船橫在河邊。就一般理解,“無人”而“舟自橫”的畫面才切題,可徽宗卻偏偏給“有人”的畫,圈了個第一。
??????? ?魯鈍生感言:宋徽宗無愧畫界翹楚,慧眼獨具,他圈定的兩幅畫,確系精品。
??????? ?第一幅畫,把一個“藏”字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古寺”的意蘊:既然有老和尚來抬水,有僧必有寺,那么寺院在何處?畫面雖無,但一定“藏”在這深山密林中,“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處”,“藏”得完全徹底。既然是兩個老和尚出來抬水,說明寺院缺少年輕力壯的僧徒,為什么后繼乏人?或許是因為寺院太古舊,陳規陋習太多;或許是地勢太偏太遠,香客稀少;或許……人們可以做多種聯想。
???????? ?第二幅畫,作者對“無人”做了有別于常人的理解:其實,“無人”,并非指船上無人,如果沒有船夫,何人來撐船?“無人”是指沒有渡河的人。荒郊野外的一個渡口,很少有過路的渡河人,在沒有渡河人的情況下,船夫等得倦怠了,便在船尾蜷著身子睡著了,身邊的短笛,暗示船夫經常吹短笛打發時光。此情此景,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環境的荒僻安靜,蘊含著濃濃的閑趣。
??????? 這兩幅作品的獨到之處,都在于作者對畫題的精準把握和構圖的奇妙超常,關鍵功夫都不在手上,而在心上。由此看來,要想創作出一流畫作,心到第一。這是因為,首先,深度解讀和精準把握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要表現的物象,靠心到,心到了,眼手才能跟進;其次,“別具膽識向洪荒”的超越平庸,靠心到,心到了,才能有意識避開慣常做法,另辟蹊徑,開發出奇思妙想。
??????? 我們說這兩則小故事,是想借此說兩點想法:
??????? 想法一:想借這兩則小故事說明,不僅是作畫,就是讀書、為文、作詩抑或做某項工作,“心到”才是第一要義。
?????? 朱熹在《朱子家訓》中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最急。”“最急”,就是最要緊、最重要,所以,朱子把“心到”放在第一位。 “心到”首先是用心、專心,如朱子言。但用心、專心也只是心到的基礎,心到的高層次發揮,則是創意開新,則是不說千家說盡之言,不畫千家畫盡之景,不做千家做盡之事,而是開墾出一片處女地,創造出一個新境界,如上面那兩幅畫。 心到并創意開新,永遠是藝術生命力之所在,也永遠是事業輝煌壯麗之所在。
??????? ?想法二:想借這兩則故事說說趙佶這個人。 宋徽宗趙佶,實在是一個不干正事的人。作為皇帝,第一要務是管理好國家,可他卻把心思放在繪畫、書法藝術上,把自己應當擔負的責任和必須認真做好的工作丟在一邊,據史書上說,他經常不理朝政,許多時候,都由鄭皇后代批奏章。如果他能找準自己的角色位置,把用在研習繪畫、書法上的精力都用在治理國家上,北宋的歷史恐怕會改寫。說到玩樂淫靡,雖是封建帝王的通病,但趙佶也做得太過,后宮佳麗如云,亦拴不住他的花心,還經常微服出宮,到青樓與當時的名妓李師師廝混。這個“出色的藝術玩家,蹩腳的亡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玩物喪志的典型,被金人侮辱性地封為“昏德公”。趙佶的人生給我們兩點提醒:?
??????? 提醒一:人必須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干什么就把心思用在什么上,賣什么就吆喝什么,不能不務正業。
??????? ?提醒二:不管條件如何優越,人都不要過分耽于享樂,過分了,就會沉迷其間不能自拔,就會玩物喪志,毀掉人生,如果你是社會要人,可能還會給社會帶來災難,就象宋徽宗,導致了國滅身亡。
??????? ?順便說一句,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宋徽宗趙佶的人生經歷,與南唐李后主的人生經歷如出一轍:
??????? ?相似一:兩人都是一國之君,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在位十五年;趙佶是北宋的第八代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北宋滅亡的前兩年禪位于其子趙桓。
??????? ?相似二:兩人都是亡國之君,都做了敵國的俘虜,南唐被北宋太祖趙匡胤所滅,李煜肉袒出降;北宋被金國金太宗完顏晟(音:shèng)所滅,徽宗被俘北上。
???????? 相似三:兩人都被敵國賜予具有諷刺意味的侮辱性封號并倍受凌辱。李煜被俘后被趙匡胤封為“違命侯”,其妻小周后周薇常奉詔入宮為后來做了皇帝的宋太宗趙光義侍寢,據說趙光義在“行幸”小周后時,還把宮廷畫師召來,當場“寫生”,匯成《熙陵幸小周后圖》的春宮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被人凌辱而無可奈何,是男人最大的屈辱; 趙佶被金太宗封為“昏德公”,在被押送的途中,他的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他的曹才人在入廁的時候被金兵奸淫,被押解至五國城(今黑龍江寧安)之后,徽宗的所有妻妾女兒悉數被女真人瓜分殆盡。
??????? ?相似四:兩人都身死敵國。李煜被趙匡胤毒死,趙佶病死在金國的獄中。
??????? 相似五:兩人都有帝王的通病,驕奢淫逸,好聲色犬馬,享樂淫靡,是玩物喪志的典型。
??????? ?相似六:兩人都是政治上的笨蛋。缺乏政治家的思想、志向、胸懷、氣魄和謀略,且不會用人又疏于管理,均是昏庸無能的君主。
??????? ?相似七:兩人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且十分虔誠。李煜信佛,自號“蓮峰居士”, 對佛頂禮膜拜,課誦不已,甚至在亡國之際,也乞福于佛,希冀挽救頹勢;趙佶則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并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
??????? ?相似八:兩人都是著名的藝術天才,也都因藝術名傳后世。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被譽為詞帝,其作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數十名篇,千古流傳;趙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他首創“瘦金體”,其字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其畫尤好花鳥,并自成“院體”,充滿盎然富貴之氣。
??????? ?據說,宋徽宗趙佶降生之前,其父宋神宗趙頊(音:xū)曾到秘書省觀看過南唐李后主的畫像,畫像上,李煜神氣儼雅,神宗驚嘆不已,回來后幸臨趙佶的母親,始有趙佶,趙佶降生那天,神宗又夢見了李煜來謁。也許,冥冥之中的李煜心有不甘,百年后投胎于宋,以報亡國喪家、奪妻亡身之恨。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趙佶簡直就是李煜的翻版確史之鑿鑿。宋太祖趙匡胤做夢也沒有想到,時過一百多年之后,他賜予李煜的那些折磨與屈辱,竟被金人以彼之道還彼之身,一一地在他的第五代嫡孫徽宗趙佶的身上重新演繹了一回。
??????? ?“做個名士真絕代,可伶薄命為君王。”歷史真是捉弄人,象李煜、趙佶這樣的人,根本沒有獅虎般的氣魄與膽識,根本不配做君王,而偏偏生在帝王之家并做了君王,這是他們的大不幸;而有幸的是,兩人的才氣并沒有被歷史淹沒,兩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在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拼殺中倒下了,而兩個燁燁生輝的藝術驕子卻在硝煙彌漫、尸橫遍野的血泊中站起來,這就是兩人的不幸與有幸。
??????? ?附:宋徽宗畫題趣聞四則:
??????? ?趣聞一:踏花歸來馬蹄香
??????? “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故事說:一日,宋徽宗踏春而歸,雅興正濃,便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在御花園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畫考。這里,“花”“歸來”“馬蹄”都不難畫出來,唯有“香”,是一種氣味,無形無色,用繪畫很難表現。在場的人中,有許多是當時的丹青妙手,他們紛紛攤平宣紙,欣然名筆。畫駿馬、畫草地、畫鮮花。有的畫,賞春的人騎著馬在花園里穿行;有的畫,騎馬人踏春歸來,手里還捏著一支花;有的畫,馬蹄上粘著幾片花瓣……,總之,每幅畫都離不開駿馬、草地、鮮花。唯有一個叫夏珪的后生,別開生面,他呈上的畫是:初雨天晴,林間小道上,由遠及近、稀稀地零落一行馬蹄印;在最近的馬蹄印上,有三只蜜蜂,兩只在蹄印上盤旋,而另一只沿著“香路”一直向前飛去。徽宗俯身細覽此畫,撫掌大贊:“妙!妙!妙!”接著評道,“此畫立意妙而意境深,把無形的花‘香’,有形的躍然紙上,令人感到香氣撲鼻!” 眾畫師一聽,莫不驚服,皆自愧不如。
??????? ?趣聞二:竹鎖橋邊賣酒家
???????? 故事說:一次,宋徽宗到皇家畫院出了一道“竹鎖橋邊賣酒家”的試題,讓眾畫師作畫。眾畫師皆重于酒家,密密竹林中隱隱露出一座小酒店,并多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橋、幽徑嫩草、白云清風等為襯托。但這些畫皆不中趙佶之意,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畫家,構思新穎,獨辟蹊徑。畫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橋橫臥,橋邊則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蔥蔥的翠竹中,掛著一幅迎風招展的“酒”簾。這幅畫構圖從“虛”字入手,使人浮想聯翩。趙佶看后大悅。他認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鎖”字的意境,親自圈點為第一名。
??????? ?趣聞三:嫩綠枝頭紅一點
?????? ?宋徽宗擬的這道畫題,出自王安石《詠石榴花》的名句“濃綠萬枝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因此,應試的畫家們大都用綠葉紅花裝點春色,呈上的畫作,或在綠蔭叢中露出紅花一朵,或一枚鮮紅預綻的花蕾嬌挺枝頭,徽宗看了,都不甚滿意。最后被徽宗圈定高居榜首的那幅畫,出自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后生之手,這幅畫是:綠樹成蔭的閣亭中,一仕女倚欄而立,其櫻桃小口的“一點紅”,與萬枝嫩綠相映成趣,而仕女本身,就是一朵花,就是“濃綠萬枝紅一點”的“惱人春色”,看了讓人心動。
????????? 趣聞四:蝴蝶夢中家萬里
????????? 畫題“蝴蝶夢中家萬里”,出自唐代詩人崔涂《春夕旅懷》“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詩的上句寫浪跡天涯的游子夢中化作蝴蝶飛回萬里之外的家鄉,雖輕松美妙,但只是夢幻,隱喻歸鄉的一絲快樂是虛幻的;下句寫夢醒時分,月正高懸,時已三更,杜鵑凄婉的啼聲陣陣傳來,道出了游子孤眠異鄉的空虛、清冷、凄涼和失望。在上呈的眾多畫作中,徽宗選中了畫家王道亨的“蘇武牧羊假寐圖”。畫面上蘇武荒野牧羊,就草地而臥,似睡非睡,有雙蝶在草地上翩然飛舞,不遠處林木扶疏,月正當空,木影在地,似有杜鵑夜啼之聲。由于王道亨較好地掌握了詩的含意,因此一舉奪魁。這也許是一個讖緯,暗示了“靖康之恥、國破家亡、徽宗被俘、死于金人牢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