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微信編輯,就是那種編輯整理生活類信息、偶爾轉載別人優秀文章的微信小編輯。每天早上看每條微信的閱讀量是我的習慣,因為它決定我的飯碗。每天瀏覽幾十個上百個微信大號是我的工作,因為我要從里面尋找供我轉載或者編輯的文章。
但是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在微信大號里看到我自己的文章。幾日前,自己在簡書發布的一篇文章有幸收獲了很多人的共鳴,因此獲得了幾個微信大號的轉發。
這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一種成功,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僥幸,但它卻是我曾經的“遙不可及”。以前每每看微信大號上的諸多100000+閱讀量的好文章時,不知道多少次想過哪天自己的文章也能位列其中。可沒想到,曾經“異想天開”的事情如今卻真實擺在眼前。
有的人看到這里,恐怕就打算馬上右上角點叉,因為這篇文章好像又是一篇典型的雞湯文或是成功學。說真的,如果是我以前看到這類文章,可能真的看不下去。但是現在我終于明白,原來雞湯文和成功學里說的,真的不都是假的,原來所有的遙不可及,真的可以變成觸手可碰。
有人會說,這都是偶然事件,你們一定是有更好的條件,你們不懂我們的困難和路上的艱辛。但是我只想說,如果別人可以,那為什么你不可以?達到成功的第一步,就是相信別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自己的失敗也不是偶然。
我其實沒什么資格寫這類文章,因為我知道很大程度上講我仍是一個loser,但就是連我這么一個“沒有資格”的人,都能做到曾經遙不可及的事情,我便相信,所有人都是可以的。所以我只是分享一些自己親身體驗到的經驗,希望于你們有些許幫助。
1、永遠不要羨慕別人
很多女孩經常會邊說,“天啊,你看她多瘦,我好羨慕啊”,然后邊繼續吃自己手里高熱量的食品。因為“羨慕”這個詞的意思,本身就是指欣賞別人身上優秀的東西。
你把“瘦”認為是別人的,你就已經選擇了“胖”,你把“別墅”認為是別人的,你就已經選擇了“平房”。你選擇“羨慕”別人,正是因為你想安于現狀、不想做出改變,于是你用“羨慕”一詞終結了你所有未盡的努力。“我真羨慕她能寫這么好的文章,反正我是不行”,你看,人就是這樣止步于“羨慕”的。
所以不要去羨慕別人,而要把別人身上值得羨慕的地方變成自己實實在在的目標,把上一句話改成“她能寫這么好的文章,將來我也一定要寫這么好的文章”,只有這樣,你才會去開始努力。
2、做完美的計劃,不如做有缺陷的事
這不是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而是因為人們往往在計劃中喪失希望與熱情。因為任何事情做起來都會有難度,而你在做計劃時,也一定會發現這些難題,然后你就會認為自己將要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實現甚至相當的垃圾,一個計劃由此“胎死腹中”。
比如我們在構思一篇文章時,總是在構思中發現自己的觀點有漏洞,或者會引起一些人的異議,很多人便不會開始寫這篇文章,因為覺得它還不夠完美。但是眾口難調的道理我們都懂,又何必要求事事一定要達到完美?如果一篇文章真的能夠讓所有人都產生認同,那只能說這篇文章是毫無觀點的。
就像是川菜有的人愛吃,有的人不愛吃,是因為川菜是有特色的,米飯幾乎每個人都不會說愛吃或者不愛吃,是因為米飯是沒有特色的,甚至是沒有什么味道的。那你何必要煞費苦心的蒸一碗人人都會吃但又食之無味的米飯,而不去做一份有很多人會非常愛吃且念念不忘的川菜?
我們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達到完美,再完美的計劃,也絕對做不出完美的事情。與其在計劃中糾結,不如現在就著手做一件看似“有缺陷”的事,在做的過程中去不斷修正,也好過這件事情連修正的機會都沒有。
很多事情看似“遙不可及”,是因為它在路上,而你在起點,你永遠都在起點計劃,但它卻越來越遠,只要你開始跑向它,它就會越來越近。
3、尋找通往成功的“蟲洞”
有的時候,“遙不可及”的事情并不是真的遙不可及,或許只是看上去遙不可及。就像是兩個空間,看似有幾百萬光年的距離,但其實只要找到它們之間的“蟲洞”,那么幾乎是一瞬間就可以到達。
人際關系中有一個理論叫“六度人脈理論”,意思是說你跟世界上所有人的距離都不會超過6個人,簡單點說,就是你想要認識周杰倫,只需要6個人幫你牽線,但是找哪6個人很關鍵,只要找對了人,你明天就能跟周杰倫成為好朋友。
這一理論同樣應用在做事上。任何事情都有捷徑可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如果你總是走曲線,當然跟成功相距甚遠。以前我們都聽過一個笑話,說把大象裝進冰箱一共需要幾步,答需要三步,一是把冰箱門打開,二是把大象裝進去,三是把冰箱門關上,雖然這在當時是一個笑話,但實際上這就是做事情的捷徑。很多事情沒有那么復雜,只是你走錯了路。
我想如果我最開始選擇投稿到各個微信大號,可能一年以后我的文章也不一定能出現在其中任何一個平臺上。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選擇在簡書上寫文章,讓我沒想到的是,這里有很多微信平臺編輯常年搜尋好文章,那么與其主動去投稿還有可能被拒,不如寫好一篇文章讓別人發現然后去找你,這就是一種“捷徑”。
4、可以接受失敗,但不能適應失敗
人面對失敗時,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越挫越勇,一種是一蹶不振。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處于兩種狀態之間的臨界狀態,那就是“適應”失敗,在失敗中麻木。
甲說自己“總是被老板罵方案不好”,乙說“嗨,我都習慣了,接著寫吧”。乙這種狀態,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失敗麻木了。
這種狀態表面上看會非常像“越挫越勇”,因為不管怎么失敗,但還是堅持一直努力、一直前行、一直都沒有放棄,但本質上卻是另一種“一蹶不振”。當失敗已經讓你感到不緊張、不難過,甚至你都已經對失敗無所謂了,你又怎么會被刺激、被激勵,又怎么會去費力尋找正確的方法從而改變一直失敗的現狀?如果一直在錯誤的道路上“堅持不懈”,那這樣的堅持又有什么意義呢?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感覺適應”,這個很好懂,就是說人在長時間接受某種刺激后,會漸漸適應這種刺激,比如當你最開始看強光時,你會感到刺眼,但時間長了你就習慣了。但疼痛是沒有適宜的刺激的,也就是說疼痛不能被人適應。因為人一旦適應疼痛,會是很可怕的事情。就像是你不小心碰到火,你會因為疼痛而躲,如果你適應了疼痛而不去躲它,那么最終你就會被燒死。你會覺得在疼痛中堅持不躲,這是一種堅韌的品質,但正是這種“堅韌”,會讓你喪命。
很多人都堅持每天寫文,這種堅持我甚為佩服,但堅持的同時也一定要努力學習與積累,爭取明天寫的文章比今天的好,否則如果只是麻木的機械的重復著寫作這一動作,寫出來的文章篇篇一樣,堅持寫10年也是沒什么意義的。
努力本身并沒有意義,你拼命努力不是為了感動天地,而是為了達到目標,用錯誤的做法去拼命努力,比干脆不做更可怕。
5、相信“僥幸”的能力
如果你“僥幸”成功了一次,那么我可以告訴你,這絕對不是真正的“僥幸”。或許它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條件,但只要你再次湊齊這些條件,就一定可以再次“僥幸”。
你不應被“僥幸”的光環蒙蔽雙眼,過分夸大“僥幸”,但你也一定要相信你有“僥幸”的能力。
就像是跳高,只要你跳到了某一個高度,哪怕100次里只有一次,也說明你是有能力跳到的。因為如果是你真的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那不管怎樣,你也不可能做到一次。簡單地說,就現在的科技而言,男人永遠都生不了孩子,因為男人不具備生孩子的能力,所以一次“僥幸”都不可能出現。當然,如果以后男人能生孩子了,哪怕只有一個,我也相信一定會有第二個。
所以只要你成功了一次,就一定會成功第二次,關鍵就在于你要把第一次“僥幸”中的所有看似偶然的條件都篩查出來,然后把它們“拼湊”在一起,最終一定可以把“偶然”變成“必然”。
最后,用一句老套但如今我看來非常真實的話做結尾,夢想真的還是要有的,但不是“萬一實現了呢”,而是只要你努力,且努力的方法是對的,它就一定可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