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點什么來紀念過去的2018。
這一年我的生命發生了質的變化。我變得勇敢,變得通透,變得有彈性。這樣的變化也改變著我對他人、對孩子、對工作、對世界的看法。對世界的多元和生命的成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接觸的家長越來越多,我深深地體會到:萬物歸宗,世本同源。無論是普通發展的孩子,還是特殊需求的孩子,離不開家庭的養育,父母看待孩子的視角決定了孩子的"樣子"。
認識一位特殊需求孩子的媽媽,姑且稱呼她為知知媽。在她眼里,孩子幾乎全是缺點:呼名不應,眼不對視,話不會講,指令不配合,興趣狹窄,天天自我刺激……為了矯正孩子的各種缺陷,她不惜辭去高收入的工作,帶著孩子奔走機構之間。聽說這個機構好,馬上報名;干預一段時間效果不明顯,心急如焚,寢食難安,又到處打聽哪里有效果,然后帶著孩子轉機構。孩子就像一個零部件缺失的"玩具",輾轉被放在媽媽認為合適的地方,不斷地拆了修,修了拆。只要有一丁點的進步,媽媽就開始來勁,剛學會了兩個字,媽媽就恨不得馬上能說一句話。結果孩子產生了非常大的情緒問題,每天說要上課就開始打滾、哭鬧、自傷,最后媽媽也崩潰了,不得不暫時放棄。
在這段經歷中,沒有贏家,都是輸家。
用發展的眼光去干預
2018年,對于孩子,最大的收獲是:Don't fix it. Develop it. 不要修理他。發展他。
如果父母看待孩子的視角是“殘缺品”,那么你可能用盡一切辦法去糾正、修理他的缺陷,潛臺詞是“你不夠好”、“你是壞的”,是對孩子的不接納。
如果父母看待孩子的視角是“原材料”,那么無論他原來是軟的、硬的,圓的、方的,你看到的是他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你有無限的方式去發展他。他可以有自己的樣子。他可以跟別人不一樣。
讀到這里,你可能忍不住要質問:我要去發展一個呼名不應,眼不對視,話不會講,指令不配合,興趣狹窄,天天自我刺激的孩子的能力?拜托,他是自閉癥譜系?。∷旧矶疾恍?,如何發展?!
在史蒂文博士的《特殊需求孩子的正面管教》課堂上,我們做了這樣一個活動。
他用一個閉環橢圓火車軌道來模擬人的神經回路。正常情況下,孩子接收刺激,然后反饋,通過反饋,自我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行為?!盎疖嚒痹谏厦姘粗壍烙行蛐凶?。
然后,他把橢圓軌道上的一根軌道拿走了。軌道斷了一大段,“火車”到了那一段就脫軌了!然后,他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不管你們用什么辦法,目標是讓“火車”重新有序行走。
同時,他給了我們一些材料:卡紙、冰棍棒、剪刀、透明膠。于是,我們開始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出重建的方案。
當時分了四組,我們組的策略是用卡紙、木棍做成跟軌道差不多的"復制品",用膠布安裝到缺了的地方?;疖嚸銖娍梢宰?,走得不溜。
完成以后,我們開始溜達。我們驚訝地發現,原來除了復制,還有其他的策略!有的小組做成了隧道,有的小組做成了高架,有的小組跟我們一樣,不過用了不同顏色的卡紙!
有的小組照原樣修理,有的小組卻把缺點發展成了亮點。視角如何,決定了策略如何。
※ 我的孩子不看人!
修理的策略:XX,看我!看著我說!
發展的策略:TA喜歡看什么?如何把TA的注意力轉移到我身上?
※ 我的孩子不聽指令!
修理的策略:XX,這樣做!
發展的策略:TA的需求和興趣是什么?如何利用需求和興趣來發展聽指令的動力?
※ 我的孩子不會社交!
修理的策略:XX,去跟XX玩!
發展的策略:TA會/能玩什么游戲?我該如何發展TA游戲的能力?
※ 我的孩子天天自我刺激!
修理的策略:不能擺手!不能挖鼻孔!
發展的策略:沒有自我刺激的時刻TA在做什么?如何延長沒有自我刺激的時間?
……
聚焦在“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用發展的眼光,打開干預的一線天。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閉癥
“自閉癥”是一個身份,還是一種特質?
當“自閉癥”是一個身份,它仿佛成了一個人的全部。TA是自閉癥,TA就是不看人的,就是很自我的,就是表達差的,就是不聽指令的,就是不合群的。
我曾經聽不少家長說:我家的癥狀很典型!TA就是這樣的!
海靈格有句名言:受苦比享受幸福來得容易,接受不幸比解決問題來得簡單。是他們自己先放棄了突破這個身份,因為突破意味著勇氣、能力和時間。
奇葩說第五季總決賽上,熊浩說到:這世界上人們的行為沒有絕對的"the right way”(正確的方式)和“the wrong way"(錯誤的方式),大多情況下,是"the right way"和"the easy way"(容易的方式)。告訴自己“TA就是這樣的”也許比努力去發展TA來得容易得多。
當“自閉癥”是一種特質,它就跟內向、溫柔、果斷等特質一樣,是一個人的一個面向,一部分。
東田直樹是帶自閉癥特質的作家,畢昌煜是帶自閉癥特質的畫家,天寶格蘭丁是帶自閉癥特質的動物學家……
那,如果沒有這些天分,又該如何發展?
問這個問題之前,先確定,是沒有這些天分,還是還沒發現某些天分?如果真的沒有發現,做一個帶自閉癥特質的普通人是不是也OK?畢竟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從小到大帶著自私、暴躁、聰明、不自信等標簽長大成人。不同的是,他們可能調整發展出一套自我保護的方式。
自閉癥特質,有的人重一點,有的人輕一點,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發展的權利。
一輩子這么長,不發展如何生存?
一輩子那么長,我們每天給孩子創造了多少發展的機會?
有多少人一輩子,負“自閉癥”之重前行。當我們學習發展它,與它融合共存,你會發現他們真的就是特質不一樣的人類。你無須背著"自閉癥"過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