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去庫存成為房產業主基調,當“互聯網+”成為行業轉型升級推進器,傳統房地產代理商該如何應對行業內外環境巨變?如何在房地產行業“新常態”中生存?
1?月5日,國內領先的房產交易平臺吉屋在京正式發布了其基于B2C開放平臺的“房產網商”戰略。基于此,吉屋稱,將聯合房產代理機構,共同打造“輕資產、重?運營”的房產網商模式。與此同時,吉屋與滴滴出行聯合推出“免費看房專車”服務,還與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合作,為“1分鐘出結果,5分鐘放款”的智能購房“最后一公里”提供保障。
通過類似舉措,事實上,吉屋已構建了集開發商、代理商、經紀人、平臺、支付、看房出行和金融于一體的橫向整合及平臺生態模式,正式開啟“房產網商元年”。
已近成勢。但如所有創業者一樣,潘國棟的吉屋之路同樣曾經歷曲折、反復,及迷茫。來看看這個曾經歷口碑網、支付寶榮光的互聯網人如何與他的團隊一起,開啟陌生房地產行業的新紀元吧!
一、你是誰、有市場么,怎樣賺錢?看潘國棟如何應對投資人的拷問?
與大多數創業者相比,吉屋的融資之路還算順利——先后獲騰訊創始人之一曾李青400萬美金天使投資,賽富閻焱億元A輪投資,及阿里系新銳投資機構米倉資本的追投。盡管如此,作為吉屋創始人,潘國棟也免不了投資人的種種拷問。來看看他是如何應對的。
潘國棟面臨最常見的疑問是:“吉屋和其他做房地產電商的公司有什么區別?”
他認為,自己比較機警和恰當的回答是: “我們的理想是,搭建好吉屋生態,在上面培育出N多房地產電商公司出來,幫助傳統渠道和代理商升級轉型。”
沒錯,吉屋做的是一個房產交易平臺,即對標的是淘寶、天貓,像他們一樣去服務商戶,通過商戶更好地去服務客戶。
“吉屋平臺的模式,前面可能會花很長時間,但商戶成長起來之后,這就是一個生態,每天都在開店、開展業務。”潘國棟跟他的投資人進一步解釋稱,即使淘寶的小二全部放假一個禮拜,平臺上的交易還可以正常發生,因為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
但這還避免不了被繼續的追問,“你能證明你這么做是有市場的嗎?”
潘國棟提了三組數據:
1、房產市場亟待“去庫存”:截至2015年11月份,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億平米,施工面積則是它的10倍以上,這意味著要把所有庫存消化掉,需要6到7年;
2、傳統房產代理服務模式效率過低:市場上房產代理公司一般都忽略夜間訪問,六點以后電話未接通率高達68%, 而晚間68%的未接通,它的占比占到整個平臺電話量的20%以上,直接影響客戶體驗;
3、?傳統代理公司人力成本占比占過多:傳統新房代理公司人力成本占比占過多,比如某國內上市公司的新房代理公司人力成本占64%,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人力成本占?比占到71%,去年剛剛在新三板掛牌的某公司人力成本占到79%……他們動輒上千名員工,導致產業鏈沉重,人力成本是他們發展的巨大瓶頸。
潘國棟指出,房地產和互聯網深度的融合,應該滲透到整個房地產的業態里面去,它應該有更豐富的內容,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那吉屋將如何盈利呢?”這是創業者被投資人問得最多的問題吧。
潘國棟指出,其一,吉屋的模式是平臺模式,目前還處于搭建大生態的階段,因此短期盈利并不是第一目標,其當下目標是,繼續投資,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的體驗,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
其二,盈利與事情想象空間有時候是負相關的,比如開個煎餅店,想盈利會很簡單,吉屋如果想在短期盈利,其實也并不難,比如可以直接開展線下直營業務,賣房子賺錢,但要想做一個有生態環境、成長性好的房產網商平臺,就需要控制短期盈利欲望,把握好發展節奏,著眼長遠。
其三,目前,吉屋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平臺交易產生的平臺服務費,及正在嘗試的房產電商相關的金融業務,潘國棟認為類似渠道比直營的房產代理模式更有長遠性和想象空間。
二、為了做開放平臺 將直接盈利的直銷業務部門變成合作伙伴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努力它做出來,潘國棟是個行動派。擺在他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正是目前市場最關心的,如何幫助市場“去庫存”?
對標2000年的阿里巴巴,吉屋思考的方向是,未來5年,我們如何賣房?他的答案是,開放。
潘國棟指出,電子商務正在往垂直領域深度滲透,而房產電子商務交易額僅占新房交易總額的8%,90%以上的市場等待被影響和升級。而且房產市場不像傳統的快消品市場,它是一個極度分散、區域為王的市場,幾乎沒有壟斷。“只有開放,才能影響這個萬億市場。”他說。
吉屋將這種開放做到了極致。
對內,2015年,吉屋把盈利良好的房產代理直銷業務團隊全部轉型,從吉屋體系內的部門,一一變成了吉屋的合作伙伴,而吉屋平臺只收5個點左右的平臺手續?費。整個收入已經超過1個億。潘國棟說:“我們只有放棄把自己作為一個直接銷售的角色,才能做好一個開放的房產交易平臺。”
對外,則是吉屋基于房產網商理念搭建的房產交易平臺。
在潘國棟看來,房產網商是房地產和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新物種,它通過獲客、服務、組織能力的深度互聯網化,讓全國的房產銷售機構更高效的交易。而吉屋提供的則是這種新型交易方式的平臺化解決方案。
“2016年會成為房產網商的元年,我們覺得互聯網也會像電燈的發明一樣,照亮傳統的新房銷售。” 潘國棟說。
三、兩次調整方向,潘國棟用不斷否定自己來開啟新時代
吉屋目前主營業務按渠道可劃分為:B2C解決方案——“房產網商”服務、B2B解決方案——“渠道電商”服務和金融服務這三項。悉數來之不易。
吉屋起于2011年,迄今已經5年。回憶創業初期的那段時光,潘國棟突然笑了,說:“那時我們想互聯網創業總要有一個網站,就做了一個JIWU.COM。幾年內,省吃儉用,花得最多的一筆錢是買域名。”
問他是如何闖過“創業頭三年鬼門關”的傳說的,潘國棟一邊思考,一邊說出了他的答案,“當行業發生變化的時候,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有什么、要什么和該放棄什么。”
和所有創業者一樣,吉屋也不是第一天創業就想好了后面所有的路徑。剛開始只不過看到有機會,投資人也覺得團隊靠譜,就開干了。開始時,吉屋走的模式還是,通?過互聯網信息整合,為房產開發商引流,從中賺取后者的廣告預算。但這顯然行不通,因為凡是對成交不能直接促進的渠道,開發商都不足夠care,也難以深度融入產業鏈。
“后來我們才想清楚,凡是不是以成交收費的模式都叫廣告模式,所以開始了以成交為導向的模式。”潘國棟說。
于是,2013年,吉屋開始嘗試分銷業務;到2014年時,整個渠道電商的收入已接近一個億。但同時,問題又來了,“團隊變得很龐大”。
潘國棟意識到,繼續往下走并不是他們最擅長的路,“我們本身不是賣房子的,更多是擁有互聯網的能力,我們不該變成一個銷售型的公司”。
2015年,吉屋毅然決定放棄正盈利的房產代理直銷業務團隊,將方向確定為“做一個開放的房產交易平臺”。
2016年,吉屋在北京召開“你好,房產網商”發布會,嘉賓云集,反應轟然,被行業定為大事件。在潘國棟看來,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琥珀,聯系方式chenhongwei@startup-partn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