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維持共享

大武漢,每天不一樣。有一道亮麗的風景,如影隨形,那就是共享單車。

江邊、街道、小巷,一排排整齊的小黃車向整裝待發的士兵,隨時等候小主子的垂憐。

在擁堵的城市,遇到水泄不通的交通高峰,不能前進不能后退,窩在車里一步一步地挪,這是出行者最痛苦的事。恨不得有雙翅膀能自由自在的飛出去。共享單車,為市民插上了翅膀,短途出行,變得更輕更快更方便。

90年代,老家極少看到汽車,一天一趟去城里的大班車,老早跑到路口等著,車廂里實在塞不進的人爬到車頂上,一路上不停上車的人,直到車頂也裝不下了,擠不上車的只能遺憾的等下趟車,也就是第二天的班車。每次貼到城里都是精疲力盡,身體能縮則縮,司機恨不得把這些人真空打包摞在一起,這樣又能安排出一點空間來接著裝客。家里有自行車,那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我們村就一輛,是同學王軍家的。

每次我們貼玉米餅一樣貼在大班車里時,王軍坐他爸的自行車后面,兩個大轱轆圈連連轉動,別提多瀟灑。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是那年代多少人的夢想。

后來,也有不少人陸陸續續買上自行車了。田間地頭,有了自行車代步,也能減輕不少步行的辛苦。

自行車,即便家家都有,可那也是每個家庭的寶貝,極盡保護。有個刮風下雨的日子,都會擺進屋內,插得干干凈凈。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都開上了小汽車。自行車成了過氣的明星,被悄無聲息的擱置了。當初那些踩著自行車干活的村民,如今也騎上了電動車。

在提倡環保低碳的今天,自行車像返聘的退休干部,重新回到舞臺,閃光亮彩。

掃一掃二維碼,花個塊把錢,車就能騎走。到哪放哪,不擔心還不還,方便別人也方便自己,只要保護好就行。

無人看管的公共財物,會不會有人想方拿什么維持共享設法弄到自己家去?這是對政府的一大考驗,也是對國民素質的一大考驗。

在熱鬧繁華的街頭,單車都是整整齊齊的,像整裝待發的士兵;在偏僻泥濘的路邊,車子大多東倒西歪,骯臟不堪,像打完敗仗的殘兵敗將。

為什么國民素質這般呢?只能臺前光鮮亮麗,幕后卻骯臟不堪又是另一番風景。為什么這些人在人家看得見的地方有模有樣,看不見的地方肆意妄行?

也許,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想文明的,只是沒有自律能力。這樣,或許是件好事,就像孩子不懂事期間,總會犯些錯,可又總是有希望能變成懂事的孩子,只是需要一個過程而已。有希望,總是幸福的。

不禁想起,在有名望的大醫院里,都知道排隊。在小醫院,都是橫沖直撞誰會搶誰厲害;在飛機場,都是斯文儒雅彬彬有禮的,而短途客車站,一窩蜂的搶位置,才不管你老不老弱不弱,不會搶的只能自認倒霉;甚至在農村,還有人為了一年兩百塊錢的低保,倒戈相向,親兄弟間大打出手。而大城市里,隨便向山區捐款都是十倍之多。

姐姐說這單車要是設在我們村里就好了。要是村里設立這些東西,我想,要不了多久都成私人家的物品了。

文明,像火種,一步步蔓延。革命那么辛苦都成功了,要建設市民的文明,也會指日可待。

共享單車,是考驗我們所有文明建設的第一步,不管是勝利的成功的還是失敗淪落的,我們一定鼓起士氣,聯手連心,打好第一仗。以后,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共享產物會出現,我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