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下,很少去銀行。偶爾去銀行也是因為需要辦理房貸的銀行卡。周邊的銀行網點很多,但這是附近唯一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可能是中午的原因,沒有多少人,只有兩位老大爺,在談論著什么,并沒有實際辦業務。
我的卡,因為早已辦好,就是想把卡激活,并辦理網上轉賬業務。
到了取號,辦理。有種貴賓級的待遇,以前都是無休止的排隊,感覺生命就耗在排隊上面了。
業務員問我辦理什么業務?
我說激活以后,辦理網上銀行業務。她反問,是支付寶業務吧。這大概是大多數人來到這里辦這個業務的原因。
我給予肯定回答。差不多五分鐘時間辦完走人。
至此,這是半年來唯一一次因為個人業務去的銀行網點,已經發現它可有可無了。
2
現金的使用愈來愈少,銀行或者ATM機已經很少會接觸到,唯獨還在使用現金的場景里會想到銀行的存在。
比如在法院交訴訟費或者財產保全費用還需要銀行卡,且必須去到有辦理資質的銀行網點,同時需要銀行的收據,流程繁瑣,各種排隊、各種資料提交,深受銀行之害。
一次開車去朋友家,遇到高速公路收費站收費,突然發現自己沒有現金,提出有沒有支付寶或者微信,最終收費員給我支付寶的二維碼,掃碼支付過路費;另一次是微信轉賬給別人,別人支付的過路費;再一次是手上還有公交卡,最終使用公交卡來進行支付。
現金的使用漸行漸遠。
3
銀行一詞源于意大利語Banca,其實是板凳的意思,早期的銀行家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時都是使用板凳,銀行家又稱為“坐長板凳的人”。英語轉化為bank,意思為存放錢的柜子。
詞匯上說,銀行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職能分別有匯兌、貨幣保管、收付、結算、放貸、鑄幣等功能。
近代最早的銀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銀行。此后,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紐倫堡、1629年在漢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繼建立了銀行。當時這些銀行主要的放款對象是政府,并帶有高利貸性質,因而不能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要求。最早出現的按資本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股份銀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
銀行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當時的情境下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的使命或者職能愈來愈變得可以替代,當發展到不再需要其職能的時候,也應該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
4
最近在看《沒有銀行的世界》,書中認為銀行消失是遲早的事情。當然有一個前提是七大顛覆性技術的存在:萬維網、社交網絡、智能手機、眾籌、P2P借貸、小額貸款、虛擬貨幣。
作者是英國金融界的反叛者,他的整體思路是推動銀行業改革,反對現有的金融貨幣體系,所以整本書的觀點都有些離經叛道或者激進,然而正是這些激進帶來了反思。
“當你明白管制金融、技術和貨幣的規則后,無論發生什么大事你都將是自由的。我不知道誰會在讀完這本書之后,還寧愿選擇依賴政府或大型企業來獲得財富,而放棄一輩子自由的生活。”
在開篇,作者就拋出了財務自由的誘惑,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里,大多數人的自由來自金錢,讀懂金融,確實會給我們帶來一點點多的自由和選擇。
迪克森在書中呼吁要消除銀行的三大特權,因為這三大特權威脅著經濟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和平等性:第一,當個人存錢進銀行時,銀行便成了這些錢的合法所有者;第二,當銀行成為這些錢的合法所有者時,他們便通過貸款分配形式任意處置這些錢;第三,通過貸款,銀行實際上憑空創造出了世界上97%的錢。“通過解決這三大問題,我們可以擺脫‘經濟繁榮和泡沫破裂’的魔咒,也不會再有那些‘大而不能倒’的銀行,也不會再有‘道德危機’和金融業高得嚇人的獎金了。”
借助于七大顛覆性技術,互聯網正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傳統的金融生態中,傳統金融業的權力結構正被瓦解和重構。互聯網的去中介化作用把傳統銀行推向了尷尬的地位,未來傳統金融業必定會順應互聯網金融的大趨勢,開放、分享、創新、個性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會不會若干年后真的就如迪克森的書名那樣,未來的世界不再需要銀行了呢?
一切都未可知。但不論未來銀行的命運如何,正如迪克森所說的那樣,互聯網時代中,人們在經濟上會擁有更多選擇,在金融支配方式上擁有更多自由,“人人都能成為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