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我是善于獨處的,可事實證明這件事我可能得重新考量。可能我喜歡獨居和群居兩者不停切換的狀態。群居時間長了不適應,獨處時間長了也不適應。
這個國慶假期的幾天時間我幾乎都是獨處的,這幾天都是獨自在家呆了一天,看了一天的書以后就有種莫名的失落感,感覺很無力,很惆悵。干什么都沒動力,想出去走走又不知道去哪,想繼續呆在家又實在找不到想繼續做的事。感覺整個人進入到了一片荒蕪的真空,所有的東西都靜止下來了,但是眼睜睜看著時間還在溜走,想抓卻抓不住。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煎熬。這種心情在平時很難體會到的,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間長了以后才能感受到。
然后就不斷的思考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的問題,越想就越看不到希望,越想就越失落,感覺一大把年紀了還沒混出個模樣來,很傷感。
原以為假期的時間充足,可以隨意我安排和支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安排緊湊點或寬松點都可以,可是實際上沒想象的那樣美好。雖然假期的時間就是一張白紙,隨便我在上面涂畫,但是這樣的時間太過自由了,最后的感覺也并不比在平時沒有選擇更好。在節奏很快的日子里我效率很高,一旦有了大把的時間反而變懶了,計劃的事情不斷往后拖延,總覺得后面還有時間。
翻來覆去,最后一天下來也沒干什么事,效率很低,有時想想還不如揮霍掉來得瀟灑。也許沒有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這句話是真的。
出了門又想回家,在家呆久了又想出門。比如今天上午去圖書館還書,還完書就是13點了,此時我還沒吃中餐,而當時的感覺是想盡快回家,恨不得中餐都不吃了就好。到了晚餐的時候我又想去看電影,但又害怕看完電影后回到家產生更嚴重的空虛感。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作用,一種很糾結的思維模式。和外界沒有聯系的狀態下一個人獨自待久了就會產生這樣的奇怪的心理。這樣的身心都不健康。
但是我的理智腦還是能告訴我,這是一種虛幻的思維,是對自己的誤判,是一種偏見,也許過了這種節假日的空洞期我的想法就會改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