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備給朱儁出的主意,建議不要把宛城圍的鐵桶一樣,符合《孫子兵法》里“圍師必闕”(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的觀點。
2.歷史上鞭打督郵的是劉備,小說里轉移到張飛身上了。這樣固然增加了劉備的仁義形象,也減少了劉備的英雄豪氣。
3.第一回里提到“十常侍”是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這一回里潘隱又說“蹇碩與十常侍商議”,好像蹇碩又不在十常侍之列一樣,似乎前后矛盾。
當然,歷史上的“十常侍”和小說中的不完全一致。歷史上的確實不包含蹇碩。
4.董太后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毫無準備就和兒媳婦撕破臉皮,結果是侄子董重自刎,自己也沒有好下場。
5.書中寫何進“本事沒決斷之人”,一會兒聽何太后的,一會兒聽袁紹的,反而陳琳的正確意見被他嘲笑為“懦夫之見”。
袁紹這智商也確實堪憂,殺幾個宦官,還用把各地軍閥召來京師嗎?即使成功了,不也是前門驅狼,后門迎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