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開始讀郭敬明寫的《悲傷逆流成河》。今天看了落落導的《悲傷逆流成河》。改編過的《悲傷逆流成河》沒有小說里那么悲傷了。
齊銘沒有小說里那么渣了,小說里的齊銘給予易遙無限希望最后剎那間丟之不顧。倒是電影最后易遙要自殺的時候齊銘還是有意識阻止的,但在我看來齊銘一直很軟弱。就像易遙對他說的:“因為你生活在一個光明的角落,所以你認為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是光明的。”
易遙沒有小說里那么可憐。最后也沒有死掉。
林華鳳不像小說里一樣天天對易遙說:“你怎么不去死。”
李婉心和弄堂里的婦女也沒有小說里那么八卦
顧森西比小說里更在乎易遙,電影里的他最后沒有說出:“你就該替我姐姐去死。”甚至從河中救回了易遙。
顧森湘和小說里沒什么差別,乖乖女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
唐小米沒有小說里惡毒,導演把她也設定為了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作為電影改編完了之后要比小說看起來好一些,通過鏡頭的捕捉和記錄把看似不真實的校園霸凌放大,再放大。那些校園霸凌的受害者有的選擇了沉默,也有的像易遙一樣,在顧森西的幫助下選擇反抗。我一直認為世界是美好的,校園霸凌離自己很遠,這種悲傷主題的小說也好,電影也好,不應該是此時14歲的我該去接觸的。或許有人會評價我過分成熟了......但沒準以后,現在看似不真實的霸凌事件會變的過分真實。
電影最讓我震撼的是易遙最后說的話:“也許許多年后人們在回顧這一生時,會忘記自己曾經所做的惡行,沒有人會在意曾經在他們的生活中曾出現過易遙這樣一個小插曲。或許,很多人在向朝著我丟紅色墨水時、把自己的剩飯給我吃時、甚至扒我衣服的時候,他們都覺得這只是玩笑,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我所遭受的種種傷害,就算所有的人都會忘記,受害的當事人也不會遺忘。殺死顧森湘的兇手我不知道是誰,但殺死我的兇手,你們都應該知道是誰。”
這讓我感受到了校園霸凌為受害者帶來的傷害之大,還有施暴者事后的肆無忌憚......
很抱歉一旦感受多了寫出來的文字就沒有什么邏輯性可言了。
記得易遙說:“你的煩惱跟我的煩惱不一樣,你的煩惱不過是沒有考到年級第一罷了。”
其實挺感嘆自己生活在一個相對富裕和溫暖的家庭里的,我也不想試圖讓別人施舍憐憫而假裝自己跟易遙是一類人,這樣太幼稚了。世界上那么多人的煩惱比自己多得多,所以我可能沒有什么名正言順的理由去抱怨生活中的種種不順吧...尤其是自己在理科上面的天分看的也越來越開了,說服自己沒有什么是努力改變不了的,除非自己不想。
最近一周一直在想自己大概應該去看看勵志的電影,這段時間三點一線的學習生活回顧起來實屬可以以悲傷為題了。但最后還是沒能抵抗住自己的好奇心而選擇看了《悲傷逆流成河》,哎~。
突然想起爸爸之前說過的話:“你現在所經歷的、見過的、記住的,看似沒用的東西,很有可能在不久后的將來發揮屬于它的作用。”就好像班里讀書多的同學作文寫的可能不怎么好,但這并不能決定未來的他們不會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想起現在在寫這些的自己看起來有多么無聊,誰知道長大后回過頭再看會不會感嘆或者嘲笑當時自己的無知和愚蠢。呵呵。之于現在呢:有自己的愛好,享受它帶來的幸福,足矣。
請允許我以小說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生活里到處都是這樣悲傷的隱喻。就算我墜落比塵埃更微弱,被夜色分割再被絕望撕扯,就讓我等著悲傷逆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