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一位國家級科研機構退休下來的68歲老人,寫在他外孫向上海四大民辦著名小學考試失敗之后的人生感悟。有人稱它文風真誠、觀點犀利,字字扎心!
但我看后卻是對他以及所有假裝生活在上海的人,滿滿的悲哀與可伶。
每年的九月,甚至八月底,讀書、進名校的家庭戰爭硝煙就彌漫在社會之中,發生的事情頻率高了,事情“穩定了”,大家就好像習以為常了!剩下的就只是苦笑了。
只是今天的這篇文章,好像又有點在人的心里,掀起一陣的波瀾,令人久久不能平復。
回到正題?。?!
教育是什么?為了什么?當我們這么問的話,其實一定會回到,人是什么?為了什么?而當我們思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已經情不自禁的進入,國人所忌諱或不恥的“信仰”!或在哲學上委婉的表達稱為“終極問題”。改革開放之后的幾十年,實用主義,經濟物質為上的生活理念,占據了我們所有的心思。雖然在九十年代,學術上有段時間對“幸?!迸c“人生意義”等問題簡短的拷問與探討,但最后還是被世紀崛起、國家穩定等宏大的國家議題所平復,最終無疾而終!21世紀以來,經濟導向,更加的明顯,雖然國際政治局勢變化日新月異,但是,我們國家的總體思路還是“悶聲發大財”。我只要經濟發展,政治問題!管它天崩地裂!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人想要有一個更大的人生視野格局,更多的人生意義價值的追求,都是一種奢求。絕大多數的人,都以這位“外公”為人生成功的典范,功成名就,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但是,他遇到了“老年危機”——外孫進名校之路受阻,家族家風的傳承帶來危機。于是在網絡上了發了一個“感人肺腑”的宣言與審判。
但是,我們沒有發覺他的可悲嗎?
他為什么發這篇文章(或者問,為什么會寫出這篇文章),不就是,自己得不到了嘛!如果,成功的話,會怎樣!擺幾桌慶祝下!對,慶祝下,自己的外孫殺出重圍,功成名就指日可待!又是下一個“外公”!
國人(世人),我只要眼前的前程,不問人生的意義與信仰,自己孩子(孫子)碰到問題之后,才有了切膚之痛,才有了一絲絲的反思與追問!首先讓人可悲就是,獨善其身(根據字面意思解讀),沒有公共意識訴求的知識分子擔當,本身就是人格的缺陷!如果解讀的遠一點的話,乃是儒家給帶給國人最大的迷魂湯,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對別人的不幸保持一定的同情就可以,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最悲哀的是,經歷了如此的慘痛經歷之后,他還是在為著今生的所有的打算拼盡的全力。最后的出路時“去西班牙”教育移民。“到了那邊,空氣清新,地廣人稀,孩子的競爭壓力又小很多,生活自然會比在大上海要來得舒服得多?!边@句話暴露了人的目的,說出這位古稀之年的外公對孫子的期待與人生意義論述。但是,他所追求,反過來是轄制他,他苦苦的追求的將來的安逸、人生的巔峰,現在所付出的時理所當然的,他的反思文章,只是失敗之后的重整旗鼓的另類宣言;是自己在上海這所中國最繁華都市教育之后轉移到國家大都市的“遮羞布”式的借口;是給自己所有生活在中認識的人一個自己家庭失敗之后的集體回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讓我殘忍的說一句:“人所受的苦,就是他該受的。”他為著什么勞碌,就被什么所奴役。一輩子為著自己打算的人,想得到天堂的自由喜樂平安,那是做夢!
只可惜,西班牙不是天堂,美國也不是樂土,清華北大也不是什么人生的巔峰,名校算什么?孩子進名校是為什么?
家長們,爸爸媽媽們,如果不懂的人是什么、人做什么是喜樂的、人要去哪里,你不覺得你最好的下場就是這個“外公”嗎?甚至還不如?。?!
你覺得這位外公的人生問題答案在哪里?
歡迎,跟我聯系,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