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熟背“少年不識愁滋味”,堅信自己有滿腔愁緒無處抒發,并以此作為QQ簽名,假裝個文藝青年,騙騙純情小女生,并時不時在同學中哼上兩句,故作深沉,以顯示自己的才華如鶴立雞群之中。微信轉發此類主題文章時也不忘加上此句,博得朋友圈的一致點贊,以為自己真的就是才華橫溢的作詞者,但真相就是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
最近在誦讀文言文時,偶然發現發現了全文,熟讀之下,不禁對自己以前幼稚的行文感到可笑,還更深層次了解詞人辛棄疾的內心世界,也順帶學習了修辭手法。以下開始鑒賞。
全文如下: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一首曲折多變、膾炙人口,娓娓動人的題壁小令,查閱相關資料后知曉該詞作于公元1181年至1192年間,辛棄疾被劾去職,閑居帶湖(在今江西省上饒市城外)時,作者憂心國事,但又無能為力,滿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小憩的房子中寫下了這首詞。
全文突出渲染一個“愁”字,并以此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格律工整,活用疊句,承上啟下,巧借今昔對比抒發情感,構思新巧,平易淺近。濃愁淡寫,重語輕說。無論是形式上還是情感表達上,都非常值得我等新手學習。
上闋描繪了一個涉世未深,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少年形象,對于大人們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樂觀自信且單純,喜愛游山玩水,登高望遠。在登上高樓后又觸發了詩興,在不知道什么是“愁”的時候,硬是東拼西湊寫出了自己不明所以的愁。
下闕處處與上闋形成強烈對比,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閱歷豐富,思想成熟的人物形象。采用對偶的句式,表現自己歷經滄桑,遍嘗辛酸后,對愁字有了深切的感受。辛棄疾一生力主抗戰,收復失地,但卻被投降派常常排擠,盡管具管樂之才,卻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一個“盡”字概括力極強,包含了詞人一生復雜的感受,開啟了今昔強烈對比的轉折點。而“欲說還休”也表明詞人此刻的處境,不受重用,被人排擠也就罷了,卻連自身的報國無門的愁緒都不能說出來,只能言不由衷地表達好一個涼爽的秋天。秋心成愁,說秋,其實也是在委婉含蓄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愁。
通過對古文的學習,發現古代的詩人才是譴詞用句的高手,寥寥數句,言簡意賅,真是我輩追求寫文的最高境界。和學習書法一樣,大道至簡,但是越簡單的夢想越難實現,越簡單的幸福越難以獲取。正如辛棄疾年少時追求的愁,那是在經歷了數十年艱難生活磨礪下才自然感悟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開始體會到些許的愁,開始從那個賣弄文采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少年開始蛻變。終有一天,我也要如辛棄疾一般,體驗生活中的萬千愁,然后開始成長。
簡寶玉寫作群日更打卡第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