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田園東方創始人張誠結合北大光華EMBA課題,發表了論文《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并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國水蜜桃之鄉”的陽山鎮落地,實踐了第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無錫。在項目不斷探索的第四個年頭,2016年9月中央農辦領導考察指導該項目時,對該模式給予高度認可。2017年由田園東方的基層實踐,源于陽山的“田園綜合體”一詞被正式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文件解讀“田園綜合體”模式是當前鄉村發展新型產業的亮點舉措。
01
農業發展帶來的增加值是有限的,不足以覆蓋鄉村現代化所需要的成本。而旅游業的消費主體是城市人,它的增加值大,因此,旅游業可作為驅動性的產業選擇,帶動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地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在當前環境下,讓企業和金融機構有機會參與,聯合政府和村民組織,以整體規劃、開發、運營的方式參與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02田園綜合體的試點立項條件
1、功能定位準確
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域統籌開發,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具備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2、基礎條件較優
區域范圍內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發展潛力較大;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有持續投入能力,建設規劃能積極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本,發展思路清晰;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健全,規模經營顯著,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
3、生態環境友好
能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留青山綠水,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清潔生產基礎較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積極性高,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舉措,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建設主體清晰,管理方式創新,搭建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格局。積極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為產業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條件。
5、投融資機制明確
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
6、帶動作用顯著
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7、運行管理順暢
根據當地主導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體組織、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盤活存量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創新機制激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運行內生動力。
03 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內容
重點抓好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運行體系等六大支撐體系建設。
夯實基礎
完善生產體系發展條件。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
突出特色
打造涉農產業體系發展平臺。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創意農業,強化品牌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
創業創新
培育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新動能。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業效益。
綠色發展
構建鄉村生態體系屏障。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余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
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我們理解都是在田園綜合體產業規劃、業態規劃、功能規劃,以及組織模式創新開展,商業模式可持續成立情況中,可積極采納的具體方法。
“綜合體”就是指綜合規劃、綜合運營;“田園綜合體”中的田園,還表達了人們對美、對文化的追求!
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基于一種商業模式方法論。其出發點是主張以一種可以讓企業參與、帶有商業模式的頂層設計、城市元素與鄉村結合、多方共建的“開發”方式,創新城鄉發展,形成產業變革、帶來社會發展,重塑中國鄉村的美麗田園、美麗小鎮!
田園綜合體經濟技術原理,就是以企業和地方合作的方式,在鄉村社會進行大范圍整體、綜合的規劃、開發、運營。
一、首先企業化承接農業。企業承接農業,就可以避免實力弱小的農戶的短期導向行為,可以做中長期產業規劃,以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方法提升農業產業,尤其是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當地社會的基礎性產業;
二、規劃打造新興驅動性產業——綜合旅游業,也可稱之為文旅產業,促進社會經濟產生大的發展;
三、在基礎產業和新興驅動性產業起來后,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就會發生大的改變,該地區就可以開展人居環境建設,為原住民、新住民、游客這三類人群,營造新型鄉村、小鎮,形成社區群落。所以也可以這樣描述,田園綜合體最終形成的是一個新的社會、新的社區。
綜上,
田園綜合體就是農業+文旅+社區的綜合發展模式
基于企業化運作的特征和為了形成一種可提煉的模式考慮,田園綜合體里的三個產業(農業、文旅、社區)應以如下思想作為指導原則。農業要做三件事,現代農業生產型產業園+休閑農業+CSA(社區支持農業);文旅產業要打造符合自然生態型的旅游產品+度假產品的組合,組合中需要考慮功能配搭、規模配搭、空間配搭,此外還要加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內容,以多樣的業態規劃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社區建設,無論改建還是新建,都需要按照村落肌理打造,也就是說,即使是開發,那也是開發一個“本來”的村子,并且更重要的是要附著管理和服務,營造新社區。這里還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是要打造一個旅游度假區,而是打造一個小鎮本身,只是這個小鎮有很多旅游度假設施,小鎮本身也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價值。在城市綜合體營建理論中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原則,在田園綜合體中同樣適用。
上述田園綜合體的產業模型,細分解為業態和規劃模型。這里要著重說明的是,在田園綜合體的商業模式指導原則中,對于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的項目,強調有一半按照模塊化共性內容作安排,而另一半則應結合項目在地情況以個性化內容來發展。
應該說,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并非適用于所有中國鄉村地區,也并非是鄉村發展的唯一方式。它主要適用于發達地區的鄉村,這里城鄉差距很大,而城市反哺鄉村的動力很足。因其注重保護原有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營造人居環境,并且具有可持續發展屬性,因而是發達地區鄉村現代化、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較好的模式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