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想拉群舉辦論語精讀寫作活動之初的心理活動,是我太輕敵了。本來以為是能比那些“心得”雞湯深一點,比那些照本宣科的文白翻譯活泛一點,就可以。頭幾篇的解讀也確實勉強能做到,畢竟論語文本里有很多大家不曾注意的細節,有生活白描,有師生交往,有老師訓話,都還能一點點地寫下來、聊幾句。
在之前寫作中,我認為,作為一個晚生后輩,地球上80億蕓蕓眾生之一,我自己對論語的看法是沒有太多價值的。畢竟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不依靠論資排輩,那其實誰也說服不了誰。我的處理方法是,只在給出的參考資料中,選擇我最信服的一種,然后圍繞它來展開論述。一起共讀論語的、我的讀者們,實際上也是在我的篩選中依照前人的邏輯中去完成對論語的解讀。
然而,從論語的下部,第十一篇開始,文本本身越來越主觀和宏偉,前人的論述本來已經非常繁復,常有矛盾,已經很難只選一個答案。如果此時在讀書過程里不強調自己的意見,解讀文章就很難寫出來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的作業一拖再拖,因為確實很難。
今天我們就讀第十二篇頭一句的前半部分: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先復習一下,孔子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論的倡導者,前面已經見過很多例子,同樣的問題,因為學生不同,他給的回答也截然不同。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悟性最高的弟子。所以面對“仁”這個問題,孔子也直接丟給了顏回一個最宏大的解答。
這個解答包含兩個部分:是什么(what),怎么做(how)。今天只說“是什么”這個部分。
“是什么”,分成三個塊兒:結論:克己復禮為仁;效用: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論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必須回歸我們正常的思維順序,得先看論證,才容易理解他的結論。
論證是: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老先生論證說,“仁”是關于自己的一件事。這個不難理解。就像此刻我的學習、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我自己的內心生發出來,沒有任何人逼迫我,甚至沒有一毛錢的獎勵,我就是覺得它有意義,我就是愿意做,所以去做的一件事。同時,既然它跟別人無關,也就不需要別人的評判。就像我拉的論語共讀群里,我認真地在讀了、在寫了,如果有人也在讀也在寫,我們可以交流過程、一起學習進步。如果某個人跳過過程,直接跑過來評判我的結果,那么我一定會直接拉黑他。
好,既然“仁”是關于自己的,那么達到“仁”的手段就是自我的修行,可以叫“內省”,也可以叫“克己”,修行的標準是“禮”,也就是被當時社會集體認同的,最高尚的禮儀和道德規范。
這時候我腦子里跳出了一道數學題:
設,克己復禮=A=仁。已知,一日A,天下歸A焉。
得,一日克己復禮,則天下歸于克己復禮。
或,一日仁,則天下歸于仁。
這這這,這是一句車轱轆話?。∵@還怎么解讀!
……萬幸,佛教體系里,“內省”、”克己“有一個近義詞,叫“返觀內照”,大概是突然打開了上帝視角,看清了自己的一切,也看清了自己的跟周邊的關系。這個境界被認為是深入修行的入門之道。
“返觀內照”之后,會看到什么呢?
莊子說: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后來憨山大師說:天地蜩雙翼,乾坤馬一毛。
哦!
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是的,以我的智力水平,只有從這個儒釋道融合的角度來來讀孔子的話,才是邏輯上站得住的。
那就是,在克己復禮的過程里,一個人會感悟到自己和整個世界處在一種奇妙的和諧里。一切都美好地勃然生發,一切又都是夢幻泡影。在一瞬萬年的光陰交替中,一種大愛、一種博大的情懷油然而生。這種情懷叫“仁”。
有詩為證: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
想必顏淵此刻已經出神,孔老先生往天邊一指,星斗之間一片蒼茫,你看,那就是“仁”。
對了,后來有個叫馬克思的德國人好像說過:人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恩,說得好。所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歡迎關注本文作者:愛學習的陽仔,?一名教老外漢語、教老中英語的雙料教書匠。
最后,這個2006年、中華書局版、《中華經典藏書:論語》、張燕嬰譯注,就是沒法說服我的。
克己復禮,天下就會用仁來稱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