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歷七月,在潮汕常常可以碰見這樣的情景。
差不多晌午的時候,某一個村落或者某一個大村寨的部分神社所屬的街巷,巷子和小街仿佛都剛剛打掃過一般,地面或許還有些許水跡未干。接著,每家每戶開始在路邊擺上桌子椅子凳子,或者就著路邊現有的墩子,隨后從家中拿出供品紛紛擺在上面。供品有龍眼、菠蘿、水蜜桃等當季水果,有三牲粿品,有香芋、面包以及錢紙、三角彩旗等等,或用箶盛著,或用筐裝著,還有些供品放不下就塞在箶和筐之間的空隙中,看上去或高或低連成一片,可謂是豐富無比。
婦女開始拎著籃子,帶著簡單供品和一大把香出門,她們是去拜佛引香。老少則留下,孩子會認真守著供品,時不時驅趕蒼蠅。過了好一會,街頭巷尾好像多了一層香霧,隨后婦女們又出現了,她們手中紛紛都握著一大把點燃著的香,騰起團團煙霧。每個婦女都到了一處十字路口,不約而同地朝四個方位跪拜,整把香整把香地跪拜,很快起身把香分出幾根沿道就地插在路邊,隔不遠就要插一根。剛開始沿路插香點斷斷續續,并沒有那么密集,不一會兒幾乎整條道路旁邊都插滿香。薄煙裊裊升起,悄悄擴散在空中,像引路的信使,香芯安靜地焚燒,那微妙的忽亮忽暗表達著忽有忽無的風。她們就這樣一路回到剛剛出發的那個街道巷口,同樣的,四方跪拜后把剩下的香拿到供品那里,每一個供品上都要插上香。
遠遠看過去,可能是整條街道都是琳瑯滿目的供品,布滿小彩旗和香,彩旗輕輕浮動,香煙慢慢散開,人們站在一旁,神情很特別。
這就是潮汕在農歷七月的“普渡”民俗。普渡,意味普渡眾生。傳說七月是鬼月,因為“自七月初鬼門開后,地府的孤魂野鬼紛紛跑到人間游蕩”,俗稱“冥府開禁,鬼魂過年”。所以潮人在七月有諸多禁忌。也有諺云:七月半,鬼亂竄,故視七月十五為鬼節,普渡正日。當然也有很多村寨以歷史或約定俗成的日子固定在七月的其它日子。
家家戶戶都要參與,是自發約定也是自然而然的活動。古人認為,人亡故之后是存在靈魂,靈魂同在世的人們一樣需要供養。有子孫后代的靈魂自然有子孫后代造墓享受祭拜,沒有認主的就成為孤魂野鬼,只能四處游蕩。普渡,就是對孤魂游魄的施祭,也稱為施孤。有些大的村寨還要專門搭建施孤臺(棚),用以專門放置供品,另有彩臺紙塑青面獠牙鬼王像,用以維護搶孤秩序。之所以要維護秩序,是因為所有鬼魂忍受一年饑餓,只有今天才可以飽食,全部都要上到施孤臺上搶奪,難免發生混亂。
時間的車輪不斷向前,沒有緣由也不問緣由,無情地碾磨掉歷史痕跡,無論曾是如何了得的“才子佳人”,還是曾如何威震一方的“軍官將領”,或許曾也享受過子孫的祭拜但時間又無意中將一切線索打亂,統統都成了“無祀孤魂”。普渡的對象是與己無關的孤魂野鬼,使其至少可以在今日果腹安撫。普渡傳遞的是人間的善意,任何事物與時間相比總是顯得經受不住,時間的無情在于它的永恒地向前,不念過往。不過人世間最大的善意就是念過往,還曾想到這些受餓的鬼魂。
普渡這一民俗似乎體現著釋、道、儒三教和地方俗信之間融合的影子。農歷七月在南方一直有鬼月的傳統說法。普渡本也是佛教用語,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恰逢農歷七月十四或十五,盂蘭盆節據說起源于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因要救度地獄受苦的母親而請教佛陀如何幫助她脫離苦海的事跡,進而演化為供眾僧,以救度六道苦厄,報答父母生養之恩,孝義是其突出主旨。同時,中元節是道教中三官大帝中地官的誕辰,是道教中非常重要的節日,據說地官在今日為亡魂赦罪減刑,有祭祀亡者靈魂的儀式。儒家也強調孝道,追求仁愛,特別強調相互之間關愛。釋、道、儒三教在宋朝得到充分融合,相互發展。祭祀祖先和普渡施孤作為中元節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無不和其有密切關聯,這三者在時間上高度重合可能也是一個促使融合的重要因素。三者不斷與地方俗信結合過程中始終體現出孝義大愛和慈悲為懷的主旨。或許這一主旨是使其能夠逐漸靠近并固化融合,最后成為一個沿襲至今的民俗的因素之一。
同樣的這一民俗也影響到了潮人生活文化。比如說形容一個人因為貪心,最終沒有所得的“放掉面桃去搶餅”便是來自這民俗,還可以借用搶不到孤來罵一個人窩囊程度的“你做鬼也爬不上孤臺”,這句話在潮汕話中是相當惡毒的。搶孤、施孤、孤爺、做鬼爬不上孤棚,都早已融入潮汕俗諺之中。可見,這個民俗在潮汕地區的影響之深。
不久就要上第二輪香了,孩子們都搶著學者大人的樣子,四方跪拜。三輪香過后,便可以焚燒紙錢,然后大人一般會讓孩子把供品上剩下的香拿去“布田”。孩子們便會在石縫間、花叢里、墻縫中,甚至水泥路面上臨時用易拉罐做的“香爐”,都要插上滿滿的香,沒有一個地方會省略。很有插秧的意味,借用這種儀式讓孤爺們保佑年年的豐收。
哪怕科學發展到現在,這個世界始終仍然存在著許多未知的領域,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摸索和嘗試,都是為了盡可能地了解并解釋這個世界的全部真相。古人面對世界的狀態和我們并無兩樣,所有的這些看上去儀式感很足的行為,都是他們為了更好理解那個世界做做出的力所能及地嘗試,代表著他們希望能夠獲得更好地與那個世界相處所盡的努力。或許這樣看,會更有意義。
2016.8.19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