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痛點,一切得以誕生;因為誕生,痛點逐步后退---抬頭語
因為中心化的體制沉疴附體,痛點十足,導致了區塊鏈技術的應運而生,并且如火如荼。區塊鏈提出的基于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為解決這一痛點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解決思路。
但是,區塊鏈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需要燒錢,需要為不可預知的未來不惜代價,這是創業者的痛點!
這一痛點,讓代幣融資模式應運而生。
因為傳統融資機制的僵化死板,無法救急救窮,導致了代幣融資的異軍突起,并且星火燎原。代幣融資的非股非債屬性,游走在監管的縫隙之中,讓團隊在初創時期就能完成廣積糧的戰略目標成為了可能。
但是,如何讓項目代幣和投資者連接起來,讓代幣在投資者之間流通起來,讓代幣的價格得以形成,讓技術的價值得以實現,這是代幣融資能否得以實現的痛點。
這一痛點,讓ICO平臺和代幣交易所應運而生。
ICO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暴起,各類交易所如夏塘蓮葉一樣密密麻麻,一時之間,項目方發行代幣融資是易如反掌,投資方搶購額度是打破額頭,在優質項目方和投資方賺的盆滿缽滿之時,詐騙傳銷、捐款跑路的消息從新聞變成常聞,讓人手足無措。
ICO平臺的眼花繚亂,ICO項目的魚目混珠,讓出入區塊鏈資產投資領域的吃瓜群眾,不僅暈頭轉向,不知所往,這是所有幣圈投資參與者的痛點。
這一痛點,讓有實力、有信譽、有擔當的優質平臺脫穎而出。
最初的代幣交易所,作為聯通法幣和代幣的媒介,為法幣持有者的便利進場,為幣圈提供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可謂居功至偉。但是,隨著優質項目越來越多的被人認可,不同代幣在價格波動幅度、增值貶值速度和增值潛力上均呈現出紛繁多彩的局面,每個投資人對于自己項目前景都有自己的認知,在法幣資產無力連續投入的情況下,希望能夠通過代幣之間快速切換,在實現既有投資收益的收割前提下,又去鎖定其他自己認為的潛力幣種。如何能夠直接打通幣幣交換之間的媒介,減少交易程序和交易費用成本,成了投資者對新模式的需求,也是舊交易模式的痛點。
這一痛點,讓幣幣交易模式應運而生。
需要明確一點,幣幣交易并非是迫于2017年9月4日的監管壓力才誕生的,而是區塊鏈資產交易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晉級階段,早在監管政策出臺前,像火幣網等平臺早已看到了這一趨勢,已經開始逐步推出幣幣交易的模式。只是因為監管政策明令封殺了法幣和代幣之間的交易模式,才使得現在幣幣交易唯我獨尊。雖然現在很多人看交易所僅僅只能開展幣幣交易屬于規避監管的無奈之舉,但是即便是沒有2017年9月4日的監管政策,幣幣交易模式也會大行其道。
但是,截至目前,所有的交易所推行的幣幣交易模式只能稱為有限的幣幣交易模式,離自由的幣幣交易模式,還有很大的距離,現有的幣幣交易模式中,每個交易所僅僅將有限的個別幣種作為基準,基準幣種的作用與監管之前的法幣作用并無二致。
現在的幣幣交易本質,不過是多了幾個“法幣”種類而已。在代幣種類多如牛毛的今天,還是維持小幣種先轉換為基準幣種,然后再用基準幣種轉換為其他投資幣種的交易模式,太繁瑣了,不可謂不是一個痛點。
我們需要一種新的交易路徑設計思路,一種把幣幣交易模式再往前推進一步的交易模式,一種能夠為后進的交易所,在面對幣安這些牢牢卡住身位的先行者時,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利器。
這種向前一步走的模式,應該是這樣的:
舉個例子:如果法幣世界中,A國和B國的貨幣均于美元直接掛鉤,且A幣和B幣可以自由兌換,A幣兌美元為10:1,B幣兌美元為5:1,那么如果打通A幣可以按照2:1的比例直接兌換B幣,而不用現兌換成美元,再用美元兌換成B幣。這樣既可以避免匯率波動的風險,還可以減少多重手續支付的費用。
同理言之,在現有的交易所實行的以基準代幣為參照系的幣幣交易模式下,交易所如果能夠打通不同小幣種之間的直接兌換,不啻于將現有的幣幣交易模式向前推動一大步,可以極大地減少交易步驟,降低交易復雜程度,降低交易費率,提升投資者的交易體驗。
其實幣幣交易推出的初衷,也是為了減少不同代幣間兌換的手續,降低交易費用,但是截至目前,各個交易所只賣出了第一步,現在一直原地踏步。可以說,誰先邁出第二步,誰就能領先一個身位。
再舉一例:以BIGONE交易所為例,EOS作為基礎幣的一種,對標了包括ETH、UIP、PRS等共計10種代幣,如果可以以T時刻的EOS價格為基準,可以讓持有UIP的投資者與持有PRS的投資者按照T時刻各個代幣與EOS的對價進行直接兌換,不可謂不是幣幣交易模式的進階版本。
如果說在交易所平臺上,某些小幣種既與BTC對標,又和ETH等基準幣對標,則交易所可以賦予投資者選擇權,讓投資者可以選擇按照其你交易的代幣和BTC或者ETH等任一基準代幣的兌換比例,直接和想要兌換的其他小幣種之間達成交易。
在面對監管要求關閉法幣和代幣之間交易通道的情況下,退出以BTC或者ETH為基準幣的幣幣交易模式,無疑是一種創新,但是幣幣交易發展到現在,與其說現有機制下的BTC或EOS等基準幣是鏈接小幣種之間的鑰匙,不如說是攔在中間的墻,是時候打通了。
下一個暢想:聯通一個基準代幣對標的小幣種之間的自由兌換只是幣幣交易模式進階的有一步,但是距離實現全面的幣幣交易還有更長的路要走,如果能夠再走一步或許可能更進一步,我僅僅將心中的模式勾勒出來,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仍然以BIGONE為例:一位BIGONE的用戶A持有代幣INK(基準幣是QTUM),一位投資者B持有代幣BIG(基準幣是EOS/BTC/BITCNY),兩位投資者分別看好彼此代幣的增值潛力,想要將自己的代幣換成對方的品種。按照現在交易模式,他們分別需要這么做,A需要將BIG兌換成 EOS/BTC/BITCNY,然后將 EOS/BTC/BITCNY兌換成QTUM,然后將QTUM兌換成INK,統共分三步,B也同樣要這么來一回,且不要說手續費多少,僅僅這漫長的距離,在瞬息萬變的幣圈,等你吭哧吭哧換到中間,可以兌換比例已經讓你捶胸頓足了。
那如果打通基準幣的鏈條呢?
假設在T時刻,10000BIG=1000EOS=1BTC=1000QTUM=10000INK,那么既然在這一刻的兌換比例是確定的,在強大服務器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下,能否直接省略中間的交易步驟,直接實現10000BIG=10000INK的兌換呢?
如果可以,那這,離真正的幣幣交易可以說,是無限接近了!
后記:純粹是一個小散戶的肺腑之言,技術上不能助力,希望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