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文心說
圖片/ 來源于網絡
在德國交流時,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自然是 “你來自哪兒?”
當我驕傲地說出“中國”二字的時候,聽到過最多、也是最令人傷心的答復是 “喔,你英語真好!”
更傷人的,還會滿臉驚訝地補上一句:“我不知道中國人英語可以說這么好。”
起初很是疑惑。我發音還算標準,口語還算流利,可考試時最害怕的還是口語這一關。我的同學中英語比我說得好的也大有人在。那么,各國人民對中式英語如此統一的印象,究竟從何而來?
直到某天在Youtube上看到了一大批模仿、吐槽Chinglish的視頻,我才仿佛明白了什么。
那么,我們究竟如何才能擺脫中式英語的糾纏?
想解決這個問題,必先究其來由。要知道,中文對英語的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語音方面。只有了解了原因,我們才能對癥下藥。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相信,我們的中式英語,還有救。
L1 Transfer
中式英語的罪魁禍首
什么叫Transfer呢,簡單來說,就是一門語言對另一門語言產生影響。而L1 Transfer特指第一語言,即母語,對其他語言的影響。
這種Transfer會表現在不同層面,如:
- Phonetic and phonology 語音
- Morphology 構詞
- Syntax 句法
- Semantics 語義
- Pragmatics 語言運用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文對英文在不同層面產生的影響,并從中引申出最有效的對策。對于其他外語,也能以此類推。
-1- Phonetic and phonology
Phonetic 和 Phonology 細分開來其實是兩個方面,但在這里暫時不細分。
語音方面的問題,是我們的英語聽起來十分別扭的主要原因。而我們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音、語調、音節長度上。
語音
下面的表格中,列舉了一些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常犯的發音錯誤。
最經典的,大概就是人們天天掛在嘴邊的Thank you。記得我在初中的語音課上,被老師揪出這個錯誤后,反反復復練習th的發音練了幾周,終于讓自己的發音變得和原音一樣自然。
當然,如果你覺得以上表格沒有反映出你的情況,可能因為你的母語并不是普通話。比如,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常犯的錯誤就與普通話母語者不同。但糾正的方法大同小異。
對于語音的拯救方法,只有多聽多練多模仿。我們不必要說一口多么標準的英音或者美音,要知道英國人、美國人對于什么才是標準的英美發音都有著數不盡的爭論。但是,我們起碼要讓自己的發音沒有錯誤、聽起來不別扭。
最開始練習的時候可以夸張一些, 刻意去發這個音,練多了,會慢慢變得自然。
另外,除了聽以外,可以找真人發音的視頻來看。看看標準的嘴型,再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嘴型。要是覺得單純的發音視頻太無聊,可以看看慢歌的MV(有主唱在唱歌的那種)。高中時的老師就喜歡給我們看Westlife的MV,讓我們學一學他們的口型。有興趣的,還可以研究一下各音素的發音位置(就是表格里那堆你可能沒看懂的單詞),雖然看上去枯燥,但卻很有幫助。
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將自己的發音錄下來。因為跟讀的時候,你未必能聽出自己發音的不足。而錄下來,再和原音一對照,立馬就聽出差距了。
語調
中文本身就有音調,而英文沒有。我們說中文的時候并不怎么需要特意做出語調上揚或下降的變化,而英文卻需要。疑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等等,語調變了,意思可能也會變。例如,一個簡單的Yes, 配上不同語調,意思完全不同。
很多人會說,這是個語感問題,而語感是需要培養的。那么,刻意練習對語調能有幫助嗎?其實也是有的。就像中文有固定的四個調一樣,英文運用的基本就是上揚、下降以及它們的組合。你可以通過了解每種音調,針對不同句型,進行跟讀練習。
當然,對于語調來說,培養語感可能是更好的方法。如何培養呢?當然是多聽啊。看美劇也是很不錯的方法。電視劇中演員的語調通常會更夸張,同時還會配上表情和肢體語言。跟著他們學語調,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方法。
音節長度(輕重音)
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被我們忽略,但其實也是造成我們說英語別扭的原因之一。
我們可以簡單將語言的節奏分為syllable timed (音節節奏)和stress timed (重音節奏)。英語,毫無疑問,是重音節奏型,而中文呢,大部分人認為是音節節奏(尤其是粵語,還有日語、韓語)。
什么意思呢?來看一張簡潔明了的圖片。
這就是中文齊聲朗讀鏗鏘有力、效果特別好的原因。
然而,一旦我們將這種發音方式運用到英文當中,就會顯得很生硬了。一個單詞發出來,重音不明顯;一個句子讀下來,輕重長短皆不分。聽久了,就像個機器人在說話。其實就像中文朗誦時也有輕聲一樣(如“我的家鄉”中的“的”),英語的每個單詞、句子中都有輕聲。只有掌握好了節奏與輕重,我們才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
至于怎么練?和語調的練習方法大同小異。
-2- Morphology
簡單來說,就是用詞上的問題。在這里,主要談談單詞釋義、詞匯概念以及介詞使用。
單詞釋義
背單詞對我們來說并不算很難,但真正運用好一個單詞,可能就沒那么容易了。來看一個學生們很容易犯的錯誤:以下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
-
John concerns me.
A. John關心我。
B. 我關心John。
把這個句子單獨拎出來一定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所以大家會猶豫。而學生們使用的時候往往會想當然地把這句話當做A的意思來用。例如:John concerned me, so he gave me a call. 【加句子代表錯誤示例】
準確來說,以上兩個答案都不完全正確。這句話的意思是John令我感到擔憂。而以上例句,可以改為John was concerned about me, so he gave me a call.
在中文當中,這樣的單詞很罕見,我們會通過改變句式來表達這個意思。因此,到了英文中,如果只記得concern的意思是“(使)關心”,真正用起來時就很容易弄混了。
同時,通過這個簡單的句子,我們也能輕易判斷出在線翻譯有多么不可靠。以下是我在谷歌、百度、有道的搜索結果:
如果把有道的結果完善為“約翰是我的擔憂”,在意思上還勉強說得過去,而另外兩種翻譯方式就完全是錯誤的了。
然而,只要隨便翻開一本英英詞典,我們就能輕易得到一個正確答案。以下是我從柯林斯、劍橋高階截圖的釋義:
我自己很喜歡柯林斯的釋義,它常常會用you把我們帶入情境當中,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解釋一個單詞或短語**。從這些英英詞典中,我們能得到最原汁原味的例句。
因此,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培養使用英英詞典的習慣。當然,對完全的初學者來說可能并不適用,但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習者來說,這個方法非常實用。
起初,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累,查一個詞要看半天,不像中文釋義,瞟一眼就明白了。但是,你所花費的時間,能夠讓你真正理解這個單詞,性價比不是很高嗎?要知道,這些英英詞典都是一代代學者費盡心思編寫的,目的就是用最準確而通俗的語言講解一個單詞。
如果不愿意捧著大部頭詞典,可以下載歐路或者MDict,把詞庫導入。如果連這也嫌麻煩,就使用任意一個權威在線詞典吧,例如Collins Dictionary,Dictionary.com等等。
詞匯概念
這里所說的概念,意思是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對同一個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有點抽象,還是來看個例子。我們都知道,chair可以翻譯為椅子,而sofa則是沙發。那么,下圖中的家具,是椅子(chair)還是沙發(sofa)呢?
有趣的調查結果顯示,英語為母語者認為前兩個是椅子(chair),而第三個是沙發(sofa),而中國人大多認為第一張圖里的是椅子,后兩張圖都是沙發。
為什么呢?讓我們看一看中英對于這兩個詞的解釋:
在中國人的理解里,沙發通常是材質較軟的,坐上去很舒服,而椅子呢,看到木字旁就知道,通常是硬質的。而在英文釋義中,Sofa強調"long",而Chair強調的是"for one person to sit on",看的是能坐下幾個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概念理解上的區別。
這種區別在任意兩種語言之間都存在,其實對于“中式英語”來說,并不算是個很嚴重、需要我們迫切去解決的問題。而解決的方式也并不容易,畢竟觀念與概念是早已生根于我們腦海中的。因此,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多了解,抱著一顆探索的心來學習。
介詞使用
介詞一直是中國學生很頭疼的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中文中介詞不多,與英文幾乎無法對應。其實介詞這個問題,不僅僅困擾著我們,也困擾著各國學生。再舉個例子:
這張圖顯示了英語、荷蘭語、柏柏爾語(北非語言)、希臘語在表達不同意思時所使用的介詞。而對于中文來說,“在桌子上”、“在墻上”、“在門上”等用法根本不需要予以區分。這里的例子還比較簡單,到了更高級的介詞,使用起來就更加混亂了。
如果你也有這個問題,不要氣餒。就像美國人學中文時,對量詞的使用毫無想法,不知道為什么要用“一本書”而不用“一只書”一樣,當我們遇到在母語中沒有的語法現象時,產生疑惑很正常。
那么,如何學習介詞使用呢?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恐怕就是積累了。還記得中學的時候我們怎么練習介詞使用嗎?恐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刷題的過程。刷題對于練習介詞是很有用的。我們不會使用,大多是因為缺乏大量的輸入。
當然,我并不是讓你去刷題,這樣未免太枯燥(除非是短期備考)。只是當我們在平時做閱讀、聽力的時候,要留意介詞的使用。看書時,我們很容易忽略介詞的存在,畢竟不需要介詞我們也能理解文章的意思。但當我們說話、寫作的時候,介詞就派上用場了。所以,如果覺得自己的介詞比較薄弱,那就在輸入的過程中對它們特意關照一下吧。
-3- Syntax
句法問題,主要說的是句子結構問題。中文里有一種很常見的語言學現象叫做Topicalization (主題化),也就是說,我們習慣把一句話想表達的“主題思想”放在句子前面。這種思維,對于初學者來說,容易造成語法錯誤,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來說,容易在翻譯中帶出“翻譯腔”。來看一個例句:
- *According to research evidence, it shows that more Asian couples are getting divorced nowadays.
這是中學生在寫作中很容易出現的錯誤,為了強調“根據調查結果”這個主題,很自然地寫下了According to,然而后面又畫蛇添足地加上了一個不必要的主語。正確的句子應該是:
- According to research evidence, more Asian couples are getting divorced nowadays.
而更自然的說法可能是:
- Research evidence shows that more Asian couples are getting divorced nowadays.
并不需要強調“根據”,但我們在中文里經常使用“根據”來表達這種客觀陳述,因此很多學生容易犯這樣的錯誤。至于解決方法,依舊是多讀多練,培養出英語思維。當你讀得多了,寫下這樣一個錯句時,自己也會覺得別扭了。
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習者來說,這些可能都不是問題。但一碰上翻譯,或是學術寫作,又會覺得怎么寫怎么不對。在這里推薦一本《中式英語之鑒》,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研讀,看看自己到底踩了多少雷。
-4- Pragmatics
最后一點,是語言運用,這與文化、環境的關系較大。如果說以上的問題都基本解決了,想讓自己的英語更加符合母語思維,又或是即將出國旅行、學習,想讓自己融入當地的文化氛圍,就可以多加了解語言運用方面的知識。
比方說,說英文時,人們通常習慣于接受別人的贊揚,而中國人常常會用上“哪里哪里”之類偏向否定的用詞。所以當我們說英文時,也會把中文思維套上去。當別人說你今天穿得真好看的時候,脫口而出就是"No no no",這樣的回應在對方看來就會顯得不太禮貌了。
另外,當我們過于使用中文思考時,也可能會鬧出笑話。
我有個師兄去參加高桌晚宴,在大堂里遇到了校長。師兄平時很活躍,所以校長認識他。見他穿得文質彬彬,校長便對他說,"Oh, you look handsome today!"
師兄連忙回應,"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
這時,他發現校長一臉尷尬。
謝謝你的贊揚,這句話有什么問題嗎?在中文里并沒有,顯得還挺客氣,可是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這句話在英文當中,是帶著諷刺意味的。在怎樣的場合之下我們會用它呢?
比方說,師兄去參加高桌晚宴時并沒有打理自己,頭發散亂,穿著夾克和牛仔褲,踢著人字拖。這時,校長可能就會意味深長的對他說,"Oh, you look good today."
此時,師兄就可以恰當地回上一句,"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
至于正常情況下該怎么回答呢?一句Thank you就夠了。只是中國人常常會覺得,一句”謝謝“仿佛有些敷衍了。這就是不同思維反映在語言中的差別。
因此,想要說得更加地道,除了說得標準、流利外,也要適當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
最后,文章這么長,還是來個小總結吧。
擺脫中式英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你也想改變,不妨從以下這些微習慣里選幾個合適的給自己:
每天練習一個音素的發音。
每天聽一首英文歌,模仿發音和口型。
每天聽一分鐘聽力,錄下自己的跟讀,與原音對比。
每天看十分鐘美劇,模仿音調。
每天用英英詞典查一個新單詞,并用它造一個句子。
每天看一篇文章,劃出其中的介詞搭配。
每天翻譯一句話,分析自己與參考答案的差距。
……
學語言,不一定在幾天內就能看到成效。
但只要堅持下來,往正確的方向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沒有人會再嘲笑你說著一口中式英語。
到時的你啊,一定會感謝現在如此努力的自己。
相關文章:
有意思的語言學習 | 這樣閱讀能夠事半功倍
有意思的語言學習 | 怎樣練成一口母語般流利的外語
有意思的語言學習 | 單詞原來如此有趣
有意思的語言學習 | 這些訣竅,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