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
我的說課內容選自科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五章《燃料》課題3第1課時。
我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我將從三個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法》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設計等思路訓練的最佳素材。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yǎng)水平。
2: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內容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掌握制取它的原理與方法,掌握根據(jù)原理設計實驗的方法及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通過觀察 、對比,、實驗獲取信息,通過比較、歸納對獲取的信息加工深化得出相應的結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fā)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3:基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學目標,可知教學重難點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儀器,藥品及以及如何武裝裝置并設計化學實驗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在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這對一節(jié)成功有效的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若想取得更好教學效果,還要對學生有一個很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二、學情分析:我將從知識經驗和心理特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本課時的內容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學習了 制取氧氣,對實驗儀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對化學實驗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弱,不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好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fā)誘導法、實驗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歸納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回憶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方法,溫故而知新。實驗室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問題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歸納出制取氣體時發(fā)生裝置與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jù)。給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組討論,選擇合適的發(fā)生裝置。給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小組討論,選取合適的氣體收集裝置。
2、小組合作,搭建裝置。
3、多媒體投影學生搭建的裝置,小組討論,觀察對比,改進裝置。
4、小組合作,寫出實驗步驟,動手操作。
5、成果展示,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內容的學習。在此基礎上研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質。
6、二氧化碳的性質探究。
實驗一:做階梯傾倒實驗。學生觀察到下層的二氧化碳先熄滅,上層的后熄滅。學生歸納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而且也不支持燃燒。
實驗二: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倒入軟塑料瓶,向其中注滿水。觀察現(xiàn)象軟塑料瓶變癟,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將軟塑料瓶中的水倒入試管中,滴入幾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引導學生猜想,紫色石蕊為什么變紅呢?是水?是二氧化碳?還是其他的任何物質?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將裁剪好的四顆小星星浸濕,第一顆噴醋酸,發(fā)現(xiàn)紫色的小星星變紅。第二顆小星星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fā)現(xiàn)顏色變紅。第三顆小星星烘干,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變化,然后將第三顆星星潤濕,發(fā)現(xiàn)小星星的顏色變紅,然后加熱,發(fā)現(xiàn)星星的顏色又變藍。通過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是紫色石蕊變紅的是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得出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這一性質,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三:學生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觀察現(xiàn)象,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并且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7、課堂小結,進行課堂練習。
五、板書設計
最后,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簡單明了地呈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要點,便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更有利于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體系。
本節(jié)實驗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者和歸納者。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性質的探究過程中,以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為主,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鍛煉學生的嚴謹?shù)膶嶒炈季S,并運用這種思維解決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迎接以后人生道路上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