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觀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沒自己氣質,沒有“社區亞文化”,一開始就想什么用戶都往里面兒放的的社區絕對會跪。而看電影的人就是那種什么用戶都有的那種用戶群。
整體基于以下思路:
1. 票補是第一驅動力:所有人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都是趨利的,哪個平臺便宜流量就會跟到哪,想要逆轉人性的一切操作都不現實。
2. 入口數量和質量是維持曝光的根本:阿里在這一項還是能和騰訊一戰的
3. 服務質量(把社區以及其他一切的用戶體驗模塊都歸為這一項)決定核心用戶留存:在前兩項引入流量后,服務質量是留下核心用戶的手段(價格敏感度低的用戶)。
綜上所述,從社區的角度講,找到粘性最強的(或者說最想要,覺得商業價值最大的)用戶,根據他們的特質,制定相應的產品方案,以強運營手段去引導具體方案下文詳述。
一、用戶
我們先來看一條微博:
做個表來匯總一下評論:
1、根據消費習慣,我暫且將用戶們分為:
價格敏感型:貨比三家,哪里便宜就去哪
入口敏感性:懶得找,支付寶微信美團點評買了算了
地域敏感型:哎呀,就買家附近的影院吧
衍生服務敏感型:螞蟻森林能量多,買買買!騰訊公益有積分,買買買!這家運營欺負我家小哥啦,抵制!......諸如此類
前三種用戶在引流上靠社區搞不定,社區能做的是盡量留下最后一種和前三種粘性比較高的少部分人。
2、根據對電影內容的需求程度,暫且將用分為(鑒于我看不到準確的用戶數據,包括了兩家的強粘性用戶有多少,他們一般購票的入口是哪些,精準一點的用戶畫像等。先憑印象做一次細分):
電影專家:對電影有研究,除了電影本身,對原聲美術劇本演員影片背景都如數家珍。能寫長評。
電影愛好者:喜歡看電影,能用比較請準的用術語做出評價,保持較高的觀看頻率。
流量粉絲:小哥哥小姐姐在哪我就在哪
一般購票者:隨便看看,休閑娛樂
前兩者為專家用戶,第三者有強烈的趨向性,第四種應該是常見大多數。
總結:
1. 從我已知的有限的觀察來看,在消費層面上,貓眼和淘票在用戶上分布絕不會有太大差異。畢竟價格敏感型的用戶非常多。
2. 從細分用戶入手去看社區打法,依靠“電影內容的需求程度”這個維度仿佛更加靠譜一點。
二、 社區
針對專家用戶和具有強烈趨向性的粉絲用戶,可能兩種不同的打法:
專家用戶——KOL主導,高度中心化的內容社區,挖掘電影背后的故事
如果第一步想要留住的是這部分專家用戶,需求重點不在互動上,在對電影內容的深度挖掘上,先內容后社區。
首先淘票要做社區要意識到一個問題:移動端社區的大壁壘就是“無法靠用戶自發的產出大量長篇圖文內容”,成本過高。
那么就不要拘泥于內容形式了,反正長期都是靠運營+KOL產出,圖文專欄,播客,訪談一起上吧,評論部分可以先作為社區的模塊去做運營。通過內容留下足夠多的專家用戶,相信氛圍和社區氣質也形成了,之后放開來搞社區,社區形態哪怕像云音樂那樣搞影評自媒體入駐都行,這個時候運營加以引導,社區氛圍自有人來維護。大部分用戶對內容也是喜聞樂見的,這種社區排他性不強。
粉絲用戶——藝人主導,去中心化的粉絲社區
粉絲的兩大訴求:自己有利可圖,自己的愛豆有利可圖
自身利益:贈票,優惠券,周邊等實體激勵;掛件,勛章,稱號等虛擬激勵。
愛豆的利益:數據露出,數據露出,數據露出。
此類社區形態上沒什么好說的,以電影或演員為維度劃分的討論區,可能輔助的添加一些促進討論的小feature。但最大的問題在于,為了“利益”所帶來的活躍度很容易水化,引起其他非粉絲群體用戶的反感,對社區氛圍的形成毫無幫助,而且“利益”停止后粉絲們還是會走掉。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粉絲產品主打社區的活的都不怎么樣,反而沒做社區主打粉絲集資眾籌的Owhat和做工具的超級星飯團存在感比較高。
根本原因是,粉絲圈社交關系和大部分優質內容都在微博和微信,轉移成本高的嚇人。
做純粉絲(藝人演員的)社區我作為追星狗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不推薦,太多前車之鑒。
總結:
想清楚了一件事情,淘票這類應用由于用戶量太大,即使是對用戶做了細分,有重點的用社區引導留存,也很難做出“最右”“B站”那種強烈氣質的社區(但我認為現在沒氣質的社區會歸掉),社區形成路徑完全是相反的。在形成社區文化后引入流量擴大文化影響力是可行的,但在大量流量引入后做社區文化還能讓大部分用戶不反感,比較困難。還不如通過人畜無害的內容來建立氛圍。
社區,可以做,但是感覺不是那個能一錘定音的東西。
三、衍生
前兩點都沒談到和貓眼的比較,這一點聊一下。
其實我并不覺得貓眼和淘票大的用戶構成有什么區別,在看貓眼百度指數時,相關詞中非常明顯的出現了“票房”,結合微博關鍵字的搜索結果來看,貓眼被新聞或者影視KOL提及時,經常被作為國內票房統計的標桿。那么,“票房”(專業版數據)是貓眼的關鍵詞,畢竟專業版做的早。
目前淘票的關鍵詞和“優惠”相關,這個拋開不提。淘票也應該設定一個目標的“關鍵詞”,覺得這個關鍵詞未必是寫了一大堆的“社區”。
從內容上說,電影和文學音樂美術科技游戲交叉點很多,再造一個電影圈子的“機核”不是沒可能。
從數據上說,貓眼打票房數據和上游行業服務,那淘票打電影基礎數據,做電影屆GERIUS也不錯。
PS:游戲化的手段提高留存和活躍度是個趨勢,但是具體做法場景暫時還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