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聽我說,母親節可能是世上最大的騙局。
比如我,信誓旦旦說要回云南陪媽媽過母親節,已經在昆明待兩天,媽媽出門了我才起床,媽媽睡下了我才回家,媽媽都睡醒一覺了爬起來問我怎么還不睡,我對著電腦屏幕敷衍了一句:您困您先睡,我忙我寫文。
不消說,布客公眾號的讀者里,有獵人的后代、武士的后代、鐵匠的后代、商人的后代、戲班子的后代、和尚的后代、紈绔子弟、八旗子弟、大院子弟……有沒有誰會說,“我是媽媽的后代”。
媽媽,自古以來作為一種職業從來都是主流,作為一種腔調從來都不遠離現實,作為一種信仰從未如今日這般強勢。
說其強勢也不然,但是大街小巷以及連我自己發的朋友圈里,都充斥著“母親節快樂”的暗語,跟風過節中我們也開展了花藝班,結果全部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來報名參加,不曾想我們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都拐著媽媽過來參加的,結果一不小心把母親節過成了兒童節。
掐指一算,今天一定會突然冒出來許許多多孝男子孝女人,不得不有話要說。
二
今人讀書,愛用古人勸孝悌之語。上學那些年,課本上宣有“二十四孝,哪一個故事感動了你”的格調。同學們都聽得睡著了,表情恬淡、自然,仿佛有人類以來,聽到這樣的教誨就該像這樣睡著。
現在,再加上一個母親節,各大廣告一煽情,眾人就潸然淚下,于是愧疚和懺悔油然而生,突然想起來我們對媽媽有太多的虧欠,滿屏負罪感的致歉+膩膩呼呼的告白,變成母親節朋友圈特有的風景線。
事情本不是這樣,除了廣告中那等我們回家吃飯可憐巴巴的媽媽形象,難道她們不應該自帶那牛逼閃閃的光環嗎?
三
來來來,母親節這一天,除了熱淚盈眶,除了把愛變成一種負擔,除了讓這場負債好像永遠也不可能償還得完一樣,讓我們為那牛逼的母上大人干杯!
我是媽控,“用平常心去搞定這世界上所有不平常的痛苦與幸運”,這也是三十幾歲的我從我牛逼閃閃的媽媽身上學到的東西。
媽媽的愛,應該是讓我們站起來,活得勇敢而漂亮,而不是把一個幼孩養成一位成年巨嬰,光剩下自責和悲傷,只在突然良心發現的時候來一句,“媽,我做的太少,欠你的太多了”。這樣的邏輯不值得宣揚。
愛意的表達,應該是幸福的、有希望的、彼此對等的。
四
想說的話都說完了。
一年里選出一天命名為母親節,變著花樣趕大集,本身就是對母親這個職業的反諷。而愛,最不應該的是把想說的話僅停留在語言上,可以用行動表示一下呀。
例如:經常帶媽媽來泡咖啡館。
啊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