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玉不琢不成器,讓孩子在接受懲罰中進步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明明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但一看到孩子委曲地哭,叛逆地鬧,往往就“心慈手軟”了。殊不知,這樣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利。我們不妨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一位石匠看好一塊石頭。他問石頭:“我把你雕琢成一尊佛像,你愿意嗎?”石頭開心地答道:“那太好了,多謝師父!”
于是,石匠開始大刀闊斧地打鑿。但沒過多久,石頭感覺太痛苦了,任憑師父如何勸說,石頭不斷重復著同樣的話:“師父,別砸了,痛死我了,我不想當佛像了!”
石匠看石頭實在痛苦,不忍心再下手了,終于放棄了它。
不料,在一旁的鋪路石看在眼里,膽怯地問石匠:“師父,能把我打造成佛像嗎?”
石匠看了一下說:“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你能忍受嗎?”鋪路石堅定地點了點頭。
幾個月漫長而艱辛的打磨終于結束了,原來的鋪路石成了一尊精美莊嚴的佛像。
數千年后,佛像仍然被來客頂禮膜拜,而原本可以有這樣待遇的那塊石頭,卻只做了一塊鋪路石,受到千年的踐踏,甚至是他人的唾棄。它后悔了千年:“當初要是能忍一時之痛,接受師父的打磨,現在我也就成了萬人景仰的佛像!”
與之類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犯了錯誤,就需要我們家長的來對其進行“打磨”,也就是所謂的“懲罰”。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懲罰是人類行為的一個基本準則,人的錯誤行為因為懲罰后果的存在導致將來出現的可能性減少。
大家都知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違反這些規則時,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其實,這也是熱爐法則所告訴我們的,即當人用手去碰燒熱的火爐時,就會受到“燙傷”的懲罰。
這一法則就是通過“熱爐”形象地闡述懲罰原則:
1、警告性原則
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的溫度很高,是會灼傷人的。這啟示我們,規則是火紅的熱爐,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要加強學習和教育,否則即使你不懂,觸犯了也會受到懲罰。
2、及時性原則
當你碰到火紅的熱爐時,立即就會被灼傷。這啟示我們,懲罰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后立即進行,絕不能拖泥帶水,絕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
3、一致性原則
只要你一碰到火紅的熱爐,就會被火灼傷。這啟示我們,“說”和“做”是一致的,規則“說”到,就要“做”到,也就是說,只要觸犯規則,就一定按規則進行懲罰。
4、公平性原則
不管男女老少,誰碰到火紅的熱爐,都會被灼傷。這啟示我們,對于規則,不論是領導還是群眾,只要觸犯,都要受到懲罰,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客觀上來講,適度地、巧妙而藝術地運用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喚醒,一種鞭策,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壓力之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