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李高攀)我只是一名沒有選擇自殺的大學生校園貸受害者? 懷著無奈地心情看完了這篇長文,感覺到的是一個缺乏常識的受害者的無助。
因為在學校創業以及做學生會外聯的緣故,我也接觸過大大小小七八家學生貸平臺,也因為實際需要在一些平臺上借過幾千元的學生貸款,當然最后都順利還上了。至于為什么現在仍有許多學生被校園貸害的退學、犯罪甚至輕生,對此我做了一個小小的分析。
一、校園貸平臺的高利率。
首先明確一點,凡是所謂“正規”的校園貸平臺,都不是法律意義上的高利貸。能夠取得資質上線的校園貸平臺,肯定不會蠢到去觸犯法律。但是這并不代表利率真的會低于高利貸,事實上可能會更高。
以某應用商店里可以搜到的校園貸款平臺舉例,假設我要借一筆為期6個月的3000元貸款,如圖所示,系統顯示,在按期還款的情況下,我每期應還630元,也就是到期合計還款3780元,利息780元,換算成年利率的話高達52%,而2016年銀行貸款基準年利率為4.35%,高利貸的定義是年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基準利率的4倍,而這個平臺的利率顯然已經遠遠超出了,然而,這卻是合法的,因為他的費用說明中有這樣的規定:
在3000元的借款中,根據平臺規定,每月應收100元的封頂服務費(0.2*30*30=180元,封頂100元),那么扣除這些服務費之后,我們所借的這筆貸款的利息是多少呢?半年只有180元,年利率12%,為銀行基準利率的三倍不到,完全不屬于高利貸。
就這樣,疏于計算的大學生即使能夠發現高的不合理利率,也完全無處投訴,因為真正吸干你的不是利息,而是這所謂的服務費。
二、黑心中介
校園貸平臺為了避免出現大額壞賬的情況,一般不會提供大額的貸款,但是對很多被各種欲望沖昏頭腦的學生而言,兩三千元的貸款連半部iphone不夠,于是乎,一些灰色中介(合法與否不敢妄斷)應運而生。
這些中介的的一大特點就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他們熟知各種大大小小的校園貸款平臺的規則,你把你的各類信息提供給他們(通常包括學校、姓名、班級、學生證照片、學信網截圖、身份證正反照片、銀行卡、本人及親人同學電話號碼等等)有了你的信息之后,他們會幫你在各類學生貸款平臺借貸,教你如何應答平臺的驗證電話,如何騙過平臺的風控部門,最后幫你從大大小小的平臺上湊出上萬元甚至更多的的貸款。當然,從中他們會收取10%以上的服務費,至于還款的事情嘛,學生和平臺去對付就好了,中介的任務已經完成,錢掙到了就沒有問題了。由于中介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下款,所以在各個平臺上都會不顧利率地申請最大額度的貸款,甚至采取各種套現方式來加快下款。
實物套現:校園分期平臺的購物額度往往大于你的現金貸款額度。也許你的資料只能貸2000元現金,卻可以分期一年買一部5000多元的iphone7,當然利息是不會少的。這時中介就會“好心地”幫你選擇分期購買手機,然后直接填上自己的收貨地址,告訴你他們會把手機折價賣了換錢給你。于是你的分期賬單上記上了5000多元的手機,到手的卻只有4000元的現金,中介告訴你,只有這樣才能下款。于是你拿到了你想要的貸款,卻背上了遠遠超出你實際所應承擔的債務。我看到的那篇文章中就有活生生的案例:
后來他們不能貸款現金了,跟我說要套現,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套現啊?他們說就是在平臺上買東西,然后賣出去,我想著,這樣也可以啊,有錢就行,也只有我這么天真了,哪有說的那么容易呢!第一次套現的是蘋果6S plus,這個時候是正值蘋果七要上市的時候,收獲地址直接寫的就是他們的,當時寫的時候也是他們寫,后來才告訴我,當時也沒在意,只是后來才知道,自己真是一個坑一個坑的往下跳,手機到了之后,根本沒經過我的手,他們就開始說蘋果七上市,,這個手機肯定要降價,他們再收取一個賣手機的服務費,最后的意思就是5000塊錢的手機我只能拿到2000元現金都不一定,而我最后要還6000元左右的手機貸款!!!!
這個案例讓我想起一個中介說過的話:“因為大學生最講道理,所以跟大學生不用講道理。”
信用套現:這種模式已經不局限于大學生貸款,成年人也有,本質上和信用卡套現類似。中介利用銀行或是一些大平臺的漏洞,使用信用消費作假,產生交易,收到平臺墊付的信用資金后抽取服務費,再將剩下的部分給到貸款者,這個過程中,受害的是消費者和平臺雙方,而中介從中可以謀取不菲的利潤。
三、民間高利貸
在什么都談互聯網化的今天,民間高利貸也緊隨其后做起了互聯網行業的弄潮兒。這類公司區別于第一條中的正規借貸平臺,本身就是非法的。但是民間高利貸公司本就屬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典型,在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之后變得更加難以監管。這些公司往往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和社交平臺進行借貸,手段更加簡單粗暴。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2016年12月初的“裸條”事件。
通過各類平臺進行的高利貸顯然大大提升了這些非法公司的放貸效率,甚至因為其難以償還的高昂利息,形成了“肉償”的產業鏈,一部分深陷其中的學生甚至自己也做起了高利貸公司的代理,通過拉身邊同學“下水”的方式償還自己所欠的債務。如果不是去年的那一場數據泄露,大多數人恐怕都不會知道大學校園里還存在著這樣一條觸目驚心的灰色產業鏈。
作為一名曾經使用過校園借貸平臺的大學生,我并不反感校園貸的產生,但這個行業的混亂與監管的缺失,卻足以釀造太多太多的悲劇。在沒有相關保護措施正式出臺、市場相對混亂的情況下,衷心希望每一個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千萬不要因一時沖動而悔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