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車與人工智能

Baidu BMW 3 GT driverless test car. Photographer: Qilai Shen/Bloomberg

一個場景

你剛剛下班準備回家,你的車還在路上。當然,它不是在閑逛,可能剛完成一筆生意,獲得了用戶五星好評。這時,你打開你的VR眼鏡,說出你的家庭地址。你也可以呼叫你的坐騎,但這可能需要二十分鐘,你不想浪費分秒陪伴孩子的時間,所以你選取了離你最近的車。

上車前,你被全身和虹膜掃描,在確認了身份信息、誠信記錄后,你順利上路了。根據你的平時喜好、乘車體驗,“車小助”(一項車內置的語音服務)提供了三種乘車方案,綜合考慮了速度、音樂、路線等因素,甚至還可能在你經常光顧的茶鋪子停靠,然后收到一份你最喜愛的茶葉。

今天工作太累了,不知不覺你睡著了。車內溫度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下,還會根據室內情況自動換氣。一個小時后你到家了,“車小助”甜美的嗓音:您到家了。這時你的車也結束了忙碌,準時停進了車庫。

體驗

你能想象這是怎樣的體驗?“云”和“端”控制了我們的物理世界,換句話說,機器比我們更了解我們。剛才假設的場景中有VR技術、智能硬件、無人車,底層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大數據、云計算。

汽車行業

房地產和汽車行業是國家支柱產業。以中國為例,2015年GDP超10萬億美元,汽車業產值超過16萬億。這當然是各大資本和巨頭企業競相追逐的理由。目前,無人車領域令人矚目的包括傳統德國車企BBA,美國Tesla,還有互聯網巨頭Google、Uber和百度等。無人車基本構造包括傳統機身,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另外加上核心組件——類似車的的大腦。各大廠家研發思路不同,產品配置也各異。但毫無疑問中控部分的核心算法、計算能力是核心競爭力,這也給了互聯網行業跨界融合的可能。

圖片來自官網

人工智能

目前,谷歌上路的無人車有近60臺,這也是深度學習的必由之路。目前,谷歌上路的無人車有近60臺,這也是深度學習的必由之路。百度無人車是無人車“中國模式”的先行者。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16 年 7 月底,百度自動駕駛技術專利的申請數量 439 項,包括無人車的智能感知與控制、智能檢測與定位、高精地圖、語音和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無人車測試等最新技術,正加緊無人車領域的整體布局。

After months of testing and iterating, we delivered the first real build of our prototype vehicle in December 2014.

百度最近提出的百度大腦,包括聲音識別與合成、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識別和用戶畫像,更多是基于深度學習,不斷喂數據給系統,系統不斷改進和調整,是電腦變得更加智能。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也是基于這一原理,首先開發一個算法,然后給數據訓練,不斷優化和改進。

人工智能的善與惡

?或許,談這個問題還為時過早,但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討論。很多人開始擔心人工智能的無窮威力,很多人工智能統治人類的說法甚囂塵上。

人腦和電腦的發展曲線

這再正常不過了,人們思維和心智模式是厭惡改變的,因為我們大多情況下是不喜歡風險的。我以為,至少要對新鮮事物有些了解,不至于落后這個時代太遠。

我可不想把大把時間浪費就等車、駕駛上,也不想呼吸漫天的霧霾和尾氣,我期待未來的駕駛工具更加綠色和經濟。相信你也是這么想的。哈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